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1版:要闻
4  
PDF 版
盛世中国的和谐盛典
共建精神家园 祈福奥运盛会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共建精神家园 祈福奥运盛会
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昨日隆重举行 周铁农黄孟复热地张思卿和徐光春郭庚茂等出席 王全书恭读拜祖文 张文彬主持 王文超致欢迎词
中原网  日期: 2008-04-09  来源: 郑州日报  
  周铁农(前排左二)、黄孟复(前排右二)、热地(前排左一)、张思卿(前排右一)参加拜祖大典。
  乔清晨(中)、徐光春(右)、郭庚茂(左)参加拜祖大典。
  香火绵绵不绝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象征

  (图片均由本报记者摄)

  本报讯(记者 聂焱 陈思 党贺喜)始祖山麓披彩装,黄帝故里迎嘉宾。4月8日上午,春雨濛濛,以“共建中华精神家园、祈福北京奥运盛会”为主题的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隆重举行,来自省内外、海内外的各界嘉宾两万余人亲临盛典,共拜先祖。

  出席拜祖大典的领导和嘉宾有: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周铁农,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黄孟复,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张思卿。

  原中央军委委员、空军原司令员乔清晨。

  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郭庚茂,省委副书记陈全国,省政协主席、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全书等省四个班子领导。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秘书长、党组书记梁金泉,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第一副会长张文彬,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郑立中等中央和国家部委嘉宾。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代表团208人,台湾退役将军代表团151人。

  新党主席郁慕明,台湾中国统一联盟主席王津平,海峡两岸合作发展基金会董事长张世良,全国人大代表、澳门创世企业集团董事长刘艺良,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太平绅士郭修圃等港澳台嘉宾。

  云南省政协主席王学仁、贵州省政协主席黄瑶等各省、市、自治区嘉宾。

  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王文超,市长赵建才等市四个班子领导,新郑市委书记赵武安、市长吴忠华及新郑市社会各界代表。

  昨日的新郑一派节日气氛,大街小巷鼓乐齐鸣,青年学生挥舞彩旗,热烈欢迎“回家”拜祖的各方嘉宾。黄帝故里景区内松柏青青,旗幡招展,黄帝塑像庄严伟岸,令人起敬。嘉宾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陆续步入拜祖主会场,共同期待着激动人心的一刻。

  王文超首先代表730多万热情的郑州人民致欢迎词。他说,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同聚轩辕故里,恭拜始祖黄帝,共建中华精神家园,祈福北京奥运盛会,向全世界表明华夏儿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强信心和决心,展现炎黄子孙实现百年奥运梦想的自豪和喜悦,表达亿万华人追求和谐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这是全球华人的盛大节日,是56个民族融合团结的兴邦盛典,是盛世中国兴旺繁荣的和谐盛典。

  9时50分,大典主司仪张文彬郑重宣布: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开始!

  此次拜祖大典共有九项议程:

  ——盛世礼炮。现场全体人员肃立,鸣炮21响;

  ——敬献花篮。周铁农、黄孟复、热地、张思卿、乔清晨、徐光春、郭庚茂、梁金泉、郑立中、王学仁、黄瑶分三组向黄帝像敬献花篮;

  ——净手上香。郁慕明,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参访团团长罗文山,陆军官校校友会参访团团长宁攸武,中国国民党黄国雄党部团团长康景文,王津平,全国人大代表、2007年和谐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中国十大慈善新闻人物周森,刘艺良,郭修圃,张世良敬香;

  ——行施拜礼。参加拜祖大典的全体人员向黄帝像三鞠躬;

  ——恭读拜文。省政协主席、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全书恭读拜祖文;

  ——高唱颂歌。现场340名合唱演员带领全体参拜人员放声吟唱庄严肃穆的《黄帝颂》;

  ——乐舞敬拜。在琵琶、古筝、扬琴等古乐的演奏声中,70多名演员翩翩起舞,表达对人文始祖黄帝的追思和敬仰之情;

  ——天地人和。出席拜祖大典的周铁农、黄孟复、徐光春,向来自各地的炎黄子孙代表分送从中华圣山始祖山采集的“故乡土”,既满载着故里人民对海外游子的深情厚谊,也寄托着中原人民对全球华夏儿女的良好祝愿。

  ——祈福奥运。随着《龙的传人》音乐奏起,参加大典的第23~28届奥运冠军许海峰、陈龙灿、邓亚萍、熊倪、王丽萍、李婷等29名运动员,将刻有祈福奥运文字的祈福牌悬挂在一棵象征中华根脉、高达7米的祈福树上,展现中华儿女共同“祈福北京奥运盛会”的心愿。

  10时40分,全场鼓乐齐鸣、颂歌飞扬、金龙吐水、礼花怒放,在祥和热烈的气氛中,盛况空前的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典礼告成。

  参加昨日拜祖大典的还有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印度、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德国、荷兰、韩国、比利时、爱尔兰、匈牙利、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俄罗斯、塞尔维亚、黑山、马来西亚、泰国、日本、香港、澳门、台湾等158个国家和地区的世界华人企业家协会、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华人联谊会、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等各类华人华侨商会、贸促会、文化促进会、同乡会、研究会、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台湾客家团、妇女团、澳门河南宗源联谊会、香港童军总会、香港工商专业协进会等87个社团组织和96个姓氏宗亲会、同乡会的嘉宾。

  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代表,国内部分省会城市、友好城市,河南省省辖市、县级市的政协、统战部代表团,经济、文化艺术、社会科学、农业、民族宗教等各界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的代表和友好人士等参加了拜祖大典。

  境内外近300家新闻媒体参加了大典的宣传报道。

    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拜 祖 文

  维公元二○○八年四月八日,农历戊子年三月初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委员会主席、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全书,谨代表河南九千八百万人民和海内外炎黄子孙,在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故里——河南郑州新郑市,拜祀始祖轩辕黄帝曰:

  阳春三月,惠风和畅。吾祖轩辕,具茨是降。

  圣明睿智,光被遐荒。赫赫伟业,恩泽八方。

  教民稼穑,始备糗粮。建筑宫室,暑避寒藏。

  造车指南,便民来往。观日察月,历法度量。

  嫘祖缫丝,民有衣裳。仓颉造字,文明传扬。

  岐黄论医,民得安康。设官司职,政体滥觞。

  修德振兵,千里开疆。华夏民族,屹立东方。

  代代相继,乃至今昌。文明之林,显有华邦。

  社会主义,根基开创。天翻地覆,艰苦备尝。

  改革开放,成就辉煌。一国两制,国是共商。

  举旗引路,开来既往。科学发展,遵循有章。

  关注民生,共建共享。社会和谐,同奔小康。

  嫦娥奔月,群情激昂。实力提升,民富国强。

  中原崛起,奋发向上。年有所进,日有所长。

  统筹协调,百业兴旺。又好又快,以城带乡。

  农业大省,国人厨房。新兴工业,道路康庄。

  经济实力,位列五强。文化振兴,不同凡响。

  两大跨越,步履铿锵。和平统一,一贯主张。

  海峡两岸,翘首盼望。精神家园,万世不忘。

  新郑拜祖,四海共襄。祈福奥运,伏维尚飨!

  全球110家华语电台聚焦郑州

  拜祖大典国际大联播圆满成功

  本报讯(记者 潘燕)“海内外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收听到的是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国际大联播……”昨日7时,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国际大联播的序幕拉开,6小时的直播将“共拜始祖、祈福奥运”的声音传遍世界华人聚居区,全球110家华语电台共同传递着拜祖盛况。

  郑州人民广播电台作为此次国际大联播的发起单位,邀请了全球110家华语电台共同参与了这次大联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广西对外广播,香港电台,澳门电台等国内电台和美国时代华语广播、美国纽约中国广播网、新西兰华人之声、澳大利亚3CW中文电台、新加坡新传媒电台等海外电台全程直播了拜祖盛况。国内100家省、市级电台通过分时段连线直播、播放拜祖大典的宣传片等多种方式参与了这次大联播。

  大联播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直播过程中,共收到海外听众网上留言1108人次,不少听众通过手机短信表达了收听拜祖大典的激动心情。

  中华鼓魂好不威风

  昨日,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百家姓广场北出口的两面巨型大鼓好不威风,格外抢眼,成为喜迎各方领导和嘉宾的“特殊礼物”。

  在敲锣打鼓的间隙,来自原阳原武镇的小伙子介绍说,这面大鼓是专为拜组大典定做的,鼓面直径2.07米,整个鼓面要耗费两个整牛的牛皮,由于我们国家的牛个头太小,这两张牛皮还是从俄罗斯进口的。据悉,这两面巨鼓目前为全国之最,所以命名为“中华鼓魂”。    

  本报记者 党贺喜

  迎亲队伍别样风景

  红色的龙叫火龙,代表红红火火;黄色的龙是金龙,代表富贵常在;绿色的龙是青龙,代表郁郁葱葱收成好……昨日上午的迎亲队伍中,这些别出心裁的“道具”成了另一道风景。

  在新郑高速入口处的迎亲队伍来自商丘,领队宋中慧告诉记者,为了迎接来自国内外的华侨回来拜祖,她们排练了半个多月,不仅仅在服装上动了脑筋,道具也是花了不少心思。

  “我们穿了黄色的戏服,代表着炎黄子孙;红色的鞋子,代表着红红火火;挥舞六只彩龙,火龙、青龙、金龙各三只;本来只有一只大彩凤,为了此次活动,又特地做了20只小彩凤,凤凰也是红色、黄色为主,龙凤共舞,代表龙凤呈祥。”

  宋中慧还说,以前她只在电视上看过拜祖大典,能参加拜祖大典的活动,还能站在第一个点欢迎国内外的炎黄子孙,非常骄傲。         本报记者 李娜

  七旬老汉志愿服务

  72岁的老汉董保德是新郑市梨河镇绰刘村村民,早上6点多,他就佩带好“保卫证”来到迎亲门的值勤点开始工作。雨中,董老汉穿着一件白色雨衣,稀疏的头发被雨水打得精湿也顾不上擦一下。他一会儿给行人指路,一会儿协助民警维持秩序,遇到外地客人,还自豪地介绍新郑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古迹。

  怎么干上了“保卫”?董老汉乐呵呵地说:“俺从小在新郑长大,这里的一块砖一块瓦,都熟悉得很,拜祖大典,亲人们有的从省外回来,有的从国外回来,咱这家乡人咋能不尽尽自己的心意哩。”董老汉说,去年拜祖大典时,他就是“保卫”,今年是轻车熟路。     本报记者 张冯焱

  临时变阵更见情深

  按照预先安排,在迎亲的线路中凸现奥运主题,迎亲道路两侧设置有巨幅《龙舞奥运》画卷,画卷总长1029米,共画有2008条巨龙飞舞献瑞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0名学生将手托《龙舞奥运》,组成迎亲队伍,等候亲人返家。

  因为降雨,这个巨幅书画作品未能亮相。2000名迎亲的学生队伍改为手舞国旗迎接嘉宾。汽车一驶入新郑市人民路大桥,就看见七八百米长的道路两侧,身穿红色校服的青年学生,脸上洋溢着灿烂笑容,伴着喜庆的音乐挥舞国旗。嘉宾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纷纷起身透过车窗向学生致意,不少人还抓起相机留下这感人的一幕。尽管没能欣赏到《龙舞奥运》,但现场气氛一样充满了融融亲情。     本报记者 张冯焱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