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黥布。原为项羽所封的九江王,后因与项羽有矛盾而被刘邦诱降。刘邦的说客说服黥布的理由,从获利的方面看,可保住既得利益——黥布归汉并不吃亏,跟着项羽当九江王,归了刘邦做淮南王,封地一如其旧。从避害的角度讲,黥布已与项羽产生嫌隙,难以消除;跟随刘邦,刘邦非常高看他,会给予他充分信任。因此,权衡利弊,黥布动了心,叛楚归汉。
韩信、黥布要求裂土封王的心理非常具有代表性。
汉三年,刘邦困于荥阳时,郦食其向他建议分封六国后人为诸侯王,但被张良阻止。张良认为:天下游士离开父母,抛弃故乡,跟随刘邦打天下,目的就是想得到封赏的土地。如果我们立了被秦灭掉的六国后代做王,天下游士就会各去事奉他们的主子,返回故乡,你还和谁一块儿打天下呢。
张良阻止分封六国后代为王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同时,张良的分析也让我们看到,裂土封王的势力在当时多么强大。
因此,项羽在灭秦之后,顺应了大多数人的愿望,裂土封王。
大面积的裂土封王,本身就是在恢复被秦王朝中断了的春秋战国列国并存、盟主主宰天下的政治局面。因此,选择大封诸王的本身就决定了项羽只能选择霸业,而不能继承帝业。
第二,衣锦还乡。
项羽火烧秦宫后,曾经有人劝项羽:关中之地,是一个四面环山不易被攻破的地方,而且“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听人一劝,也动了心,可是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一心想着回归故乡,就对劝他的人说:一个人富贵了不回故乡,就好像穿一件新衣服夜晚走路,谁能看见呢?可见,项羽最高的政治愿望是衣锦还乡,做“西楚霸王”,选择霸业正好符合他衣锦还乡的心愿。
衣锦还乡心理在汉代并非仅项羽一人具有。西汉武帝时期的朱买臣,被任命为会稽太守时,汉武帝对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
应当说,中国古代衣锦还乡的心理非常普遍,并非只是项羽、朱买臣有,许多人都选择衣锦还乡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荣誉感。
早在巨鹿之战结束时,项羽就已经选择了霸业。他封归降于他的秦将章邯为雍王,实际就是大封诸侯王的先兆。入关之后,他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同时分封了十八诸侯,其中就包括他在巨鹿之战胜利之后所封的雍王章邯。
项羽在王业、帝业、霸业三种既有的政治制度中选择了霸业,这既是他本人的想法,又是当时多数人共同的期盼。因此,这种选择是历史的必然。项羽不仅选择了霸业,而且创造性地选择了“因功封王”的分封制。但是,这种大分封给项羽带来的是祸还是福呢?
项羽主观上的确是要计功封王,但是,项羽计功封王的总原则并没有不折不扣地得到执行,而是出现了较大的失误。
18. 力挽狂澜 破釜沉舟
项羽以少胜多,先后打了巨鹿之战与彭城之战两个中国军事史上最著名的战役,成为秦亡汉兴之际最重要的军事将领;项羽还留下了《项王》一部兵书,应该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军事理论家;他称自己一生从未打过败仗。因此,项羽可以称为这一时期屡战屡胜的战神。但是,他最终却战败了。那么,项羽在军事上有没有失误呢?他的失误在哪里?
谈到项羽的军事才能,大家不约而同地会想到“破釜沉舟”这个典故,这个典故表现了项羽一往无前、视死如归的精神,表现了项羽卓越的军事才能。这个典故就出自巨鹿之战。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最为关键的一战,也是最能体现项羽军事天才的一仗。巨鹿,在今河北省平乡县。
项羽“杀庆救赵”,取得正式指挥权之后,立即发动了巨鹿之战。
当时,王离、苏角、涉间率领的长城军负责攻城,章邯率领的秦军负责守卫甬道。
项羽首先派勇将黥布率两万军队渡黄河,取得小胜;然后,沉了船,砸了釜甑,烧了庐舍,每人只带三天的粮食,以表示此次出战必死的决心。这就是鼎鼎大名的“破釜沉舟”。
项羽过河之后,立即攻击守卫甬道的章邯,经过殊死大战,首先击败章邯。
当时在巨鹿周围的齐将田都、赵将张耳、燕将臧荼等,一直等到项羽击败章邯兵团,才纷纷参战,与项羽军联手大败秦长城军,杀死苏角,俘虏王离,迫使涉间自杀。
巨鹿之战打得极为艰苦。当时前来救赵的诸侯军,竟然无人敢于参战,只敢在自己的军营中观战,而且留下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成语“作壁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