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2版:要闻*综合
3  4  
PDF 版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条新路子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条新路子
——惠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与思考 市委办公厅、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调研组
中原网  日期: 2008-04-15  来源: 郑州日报  
  编者按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在惠济区调研时指出,惠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有阵地、有规模、一体化服务,值得学习推广。近日,市委办公厅、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成联合调研组对该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撰写了经验材料,现予以刊发,供全市各单位学习借鉴。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出现了大量被征地农民群体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解决好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惠济区作为我市一个典型农业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艰巨。该区在城市化进程中,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作为重要任务,以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抓手,把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力量向就业工作大力倾斜,建立起集家门口培训、就业、创业、维权服务为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难问题,形成了“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的良好格局,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可。2007年以来,全区培训农村劳动力3551人,实现转移就业3577人,超额完成市定目标,完成率在市内五区名列第一。其经验做法主要是:

  一、健全体系,夯实基础,构建劳动力就业工作网络

  惠济区把劳动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作为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前提,不断加强组织网络、服务网络和保障网络建设,使劳动力就业有组织、有阵地、有规模,夯实了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础。

  一是构建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网络。成立促进农民就业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镇、街道及有关部门行政正职为成员,形成抓工作的合力。出台《惠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实施意见》、《惠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方案》和《惠济区实施就业工作目标暨考核实施细则》等45个指导性文件,建立劳动就业、农民工权益维护目标考核机制,形成严格的责任体系。区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为每位参加引导性培训人员提供150元的培训费用,并免费提供培训教材、宣传材料,免费安排午餐。

  二是构建就业服务体系的平台网络。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劳动保障服务管理机构。区里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管理中心,并投资4000余万元,建成惠济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中心,作为城乡劳动者接受就业培训的主阵地,免费对农民实行培训,学员不出校门就能享受到“培训、拿证、就业、社保”一条龙服务;各镇(街道)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管理所和劳动保障事务所,在全区54个行政村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在138个自然村明确了劳动就业工作联系人。

  三是构建就业权益保障的维权网络。以区劳动、工会、建设、公安、法院等相关部门为横向,以区、镇(办)、村(社区)为纵向,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明确、跟踪及时的农民工维权网络。其中,镇(街道)劳动保障所至少配备两名兼职劳动保障监察员,负责辖区用人单位用工情况的巡视检查、矛盾化解、农民工来访接待、政策法规解释咨询等工作,随时掌握辖区内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工资支付、劳动条件等方面的信息及情况,实行对全区劳动力维权的动态监管。

  二、加强培训,突出特色,不断增强劳动者转移就业能力

  惠济区把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作为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关键,结合自身实际和特点,积极开展引导性培训、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培育出了具有惠济特色的劳务品牌。

  一是开展引导性培训,转变就业观念。把辖区内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被征地农民组织起来,轮流到区培训中心开展就业前引导性培训。培训结束发放《惠济区引导性培训合格证书》。从区内选拔5名优秀教师作为专职讲师,每期培训班还邀请省市党校专家教授授课,帮助受培训学员了解国情、省情、市情、区情,学习劳动维权、就业观念、法律知识、从业技巧,帮助农民群众转变固有的就业观念和小富即安、守土难离的小农意识,激发群众学习技能、干事创业的热情。2007年9月份以来,共举办12期引导性培训班,培训农民3551人。在参加引导性培训后,近80%的群众报名或动员家人参加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一些原来只想守着房租过日子、围着桌子打扑克的城中村群众开始学习一技之长,积极外出务工或者自行创业。

  二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稳定转移就业。仅有就业的新观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扎扎实实的就业技能,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针对许多农民转移就业难在没有一技之长的情况,积极开展劳动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开设电气焊、保健按摩、厨师、餐饮服务、计算机应用、美容美发等专业,让群众随到随学。培训形式灵活多样,采取集中培训、订单培训、送技术下乡(到企业)相结合,以订单培训为重点,根据用人单位需求举办相应专业技术培训班,培训一个就业一个。培训期限机动灵活,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宜长则长、宜短则短。按要求完成培训课时的,发放结业证或合格证书,并组织学员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目前,培训中心依托郑州海桥月嫂家政公司专业化培训的“月嫂”、依托惠济区宏达车辆改装厂和恒通车箱厂等装备制造企业培训的电气焊工,由于专业技能过硬,收入稳定优厚,市场供不应求,已经成为省会劳务市场的两张“劳务品牌”。

  三是开展创业培训,增强致富能力。对参加引导性培训后有创业愿望的人员进行创业培训,组织其系统学习市场营销、法律法规、财务管理、工商管理等知识,帮助其选择创业项目,降低创业成本,规避创业风险,学习创业技巧。并聘请创业成功人士现身说法,讲授创业经历,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群众,激发学员创业热情,帮助其成为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经过创业培训,一批群众已实现了自主创业。其中郑州市花园口纺织配件厂下岗工人雷国选在参加了创业培训后,利用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和小额贷款,自筹资金20多万元,在惠济区承包30多亩黄河滩地,盖起20多间房,建成的农家乐项目已初具规模,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还安置了本村6名被征地农民实现就业。

  为了引导和帮助农民创业,惠济区正在积极筹建农民创业委员会,通过开展创业咨询、建立创业项目库、组织创业项目推介会等方式,为自主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创业培训、小额贷款、税费减免、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最大限度地为农民提供低创业成本项目,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实现发家致富。

  三、立足区情,注重实效,大胆创新促进就业的工作机制

  惠济区把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根本目的,积极创新就业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新渠道,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新格局,实现了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突破。

  一是实施“家门口就业计划”,让劳动力能够就近就业。结合本区三产服务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迅猛、用工明显增多的情况和部分本地农民有一定收入、外出务工愿望不很强烈的情况,以开发本地及周边企业岗位为主,实施“家门口就业计划”。在全区54个行政村轮流举办招聘会,区劳动保障部门收集用工和求职信息,联系相关企业,把招聘会开到了村民家门口。参加招聘的用人单位一般都集中在各村附近,现场组织面试、签订合同,同时开展劳动维权、合同鉴定、技能培训信息咨询等多项就业服务,农民进厂不进城,直接转为产业工人。两年来,全区举办了50多场“家门口招聘会”,投放各类岗位6万人次,就近转移农村劳动力5000多人。仅辖区内的三全食品、四季同达生态园等企业安置就业就达1000多人。

  二是启动“就业直通车工程”,让劳动力能够快速就业。2007年以来,惠济区在全区启动“就业直通车工程”,把农民培训和就业直接挂钩,让辖区内的被征地农民和富余劳动力从踏入区就业培训中心开始,就能享受到“科学的岗前培训——正规的职业介绍——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社会保险”等一条龙服务,使农民出了校门就直接就业。通过实施“就业直通车工程”,2007年惠济区首批输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保安人员20名,已有5人正式上岗。向常州欧美电子有限公司输出电子工人21名,向深圳输出技工5名。古荥镇姚湾村的残疾青年姚振,自幼父母双亡,本人也患有下肢残疾,一度失去了就业的希望。搭上了区里的“就业直通车”以后,区里没有让姚振花一分钱,很快就帮助他在一家纸箱包装厂找到了工作,使他的生计有了保障。

  四、几点思考和启示

  惠济区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区,探索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路子,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难问题,其成功经验给我们不少启示: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政府重视和推动是基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项富民工程、民心工程和社会系统工程,关系着全市城乡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民生,关系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需要政府统筹协调组织。惠济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号工程”,摆上重要日程,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出台政策措施,完善目标考核机制,这是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基础。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转变农民就业观念是前提。惠济区实施引导性培训和创业培训,以培训促进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经验表明,要想把农村劳动力从过去唇齿相依的土地上转移出去,实现成功就业,必须首先转变农民固有的传统观念,激发群众学习新技能、敢于自主创业的热情,让农民群众切实认识到走出家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帮助农民彻底摒弃“小富则安”、“求稳怕动”的陈旧思想,树立“敢闯敢干”、“勇于争先”的现代意识,使农民群众想出去、敢出去、出得去、挣得钱。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是重点。转移是增收之本,培训是转移之基。惠济区以区就业培训中心为依托,紧跟市场导向和用人单位需求,积极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采取灵活的培训模式,大力开展引导性培训、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开展订单式培训,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率。各级党委政府都应当重视转移培训,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农民工培训经费政府投入机制,确保培训经费足额到位。积极扶持培育一批信誉好、带动力强的职业培训机构,有固定场所、有稳定的教师队伍、有一定的培训规模和集订单、培训、就业于一体的服务,使培训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轨道。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立足实际、创新思路是关键。惠济区根据本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外出务工愿望不强烈的情况,实施家门口就业计划和就业直通车工程,使当地农民既可以外出就业,也能离地不离乡在家门口就业,不仅让群众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还极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其他地区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时,也应该结合实际、因势利导,出台更加务实创新的举措。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推动农民自主创业是新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惠济区不断完善扶持创业的政策支撑体系,使一大批有能力的群众在政府的扶持下自主创业,带动了就业。各级党委、政府应充分发挥资源调控、政策服务等优势,加强创业培训,积极为自主创业者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地为最广大农民提供创业成本和起步门槛低的项目,支持自主创业。同时,还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发展,把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纳入招商引资范畴,积极为他们提供创业平台,实现“输出人员、引回人才,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的目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