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6版:郑风
3  
PDF 版
燕子双双飞
读《史记》之项羽
生命的春天
图片说明
《不想恋爱》
斑马线
包拯未当宰相
缺 会
图片说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包拯未当宰相
苏 鸯
中原网  日期: 2008-04-17  来源: 郑州日报  
  传统戏中(如《秦香莲》、《包公辞朝》),包公经常被称为“包相爷”,其实包公从来都没有做过宰相。

  宋朝处于宰相制度的调整期,正副宰相同设,多相并行,编制也不固定。很明显,“多相并行”的目的在于分散相权。北宋前期,中书门下的长官为正宰相,亦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称“参知政事”。后来参知政事与正宰相基本无差别,使正宰相事权更为分散。宋太宗后,一相四参或二相二参是常事。但宰相制度无论怎样调整,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都无法得到彻底解决。因此,在宋朝,在文武百官心目中,宰相之职近于鸡肋,食之无味且有些危险,弃之却心有不甘。

  包拯是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后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回京任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包拯曾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朝野为之震动。

  很显然,包拯担任过的最高行政职务是枢密副使,也就是枢密院的副长官。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因此,虽然包拯没有担任过宰相职务,但其担任的枢密副使也可称为副宰相级别的官职,所以被后人称为“包相爷”也不算太错。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