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有涨有跌,这在市场经济中本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本轮的物价上涨呈现出涨幅高、时间长等特点,尤其是部分生活资料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令百姓颇感压力,令政府高度关注。
物价为什么会如此上涨?一个常见的解释是“流动性过剩”。所谓流动性过剩,就是市场上钱太多了。
那么,为什么市场上钱太多了?经济学家认为,是因为中国的出口太强了。我国出口持续大于进口,导致国际收支顺差加速扩大,外汇如潮水般涌进中国,现在每天有大约10亿美元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由于我国实行外汇管制,这也意味着,央行为这10亿美元每天需要投放70多亿人民币(外汇占款),这些钱最后流向商业银行形成了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就是商业银行用来“生钱的钱”,最终,这70多亿元的外汇占款又以5倍大的规模通过贷款投向社会。而这,还只是一天的外汇净流入带来的货币流动性。
市场上钱太多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我国经济保持快速的增长态势。但从去年年中开始,以猪肉涨价为诱因,CPI逐渐走高,全年CPI涨幅达4.8%,这一趋势到目前似乎仍没太大改变。今年1月份,CPI同比增长达7.1%。与此同时,长期以来的低利率甚至是负利率,以及高储蓄率,导致银行可贷资金庞大,投资率因此高企不下,投资拉动性经济成为痼疾。
当然,全球市场各类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对国内价格上涨的影响同样有不小的冲击,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紧密联系的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和传导作用。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性产品和农产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不仅直接抬高了我国的进口成本,而且还通过各种渠道传导到下游产业和其他相关行业。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居高不下,长期保持高位运行的现象,国内不提高成品油价格,炼油企业亏损经营也有怨气。国际市场粮食和食用植物油价也直接导致国内相关产品上涨,带动我国玉米及饲料价格提高,催生了养猪、养鸡等养殖业的成本。这些商品的价格,并最终影响到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
物价飞涨,意味着民众持有货币的大幅缩水。上面的言论已经表明,这次来势汹汹的通货膨胀,与延续多年的“创汇战略”和“外向型经济”难脱干系,是粗放的、投资拉动性的经济增长模式滋生的货币现象。往深处说,2007以来的物价飞涨,是深藏了经济社会体制下的综合性病症的一次大发作,套用经济学家的说法,这是一种“结构性上涨”。
物价上涨关系到每一个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稳定物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国家近年来大力改善民生的实际效果。温家宝总理强调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确定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采取九项措施控制物价是对民生期待的一种亲切回应,让人们增强了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信心。当然,欲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大势,还需转变发展思路和重心,调整鼓励出口的外向型经济战略,下大决心改变陈旧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时,使劳动者所得与GDP增速保持同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采取多项措施,确保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不因价格上涨而降低,并随经济发展逐步改善,共享发展改革成果。
物价问题,涉及多方利益,十分复杂。既要顾及生产,也要顾及消费。统筹使用各种调控方式和调控政策,稳字当头,应该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总之,“涨”不是物价唯一的特性,任何负责任的政府都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吴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