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产业隆兴,风起云涌,势如破竹;
随之,一座城市崛起,财富剧增,位次前移,居民分享着发展成果,洋溢着自信和骄傲……
这个产业,就是工业;
这座城市,就是郑州。
近几年来,全市上下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为主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推进扶优扶强和产业园区建设工程,工业经济迈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也为今后实现新的更大的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跨入全国第一方阵。2007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历史性地突破1000亿元,达到1167亿元,为2003年455.7亿元的2.6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别达到923.7亿元、3263.3亿元、579.9亿元和365.5亿元,分别为2003年297.4亿元、876.5亿元、109.8亿元和53.2亿元的3.1倍、3.7倍、5.3倍和6.9倍。全市工业在我国省会城市位次显著前移。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7位,比2003年前移3位;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6位比2003年前移5位;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跃居全国省会城市第4位,比2003年提升5位。工业总量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3年的41.3%提高到48.2%,四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财政收入的贡献达到60%以上;吸纳社会劳动力就业100多万人,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行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支撑更加有力。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2007年,我市装备制造业全部销售收入达到860亿元,今年销售收入一千亿目标有望顺利实现。煤电能源工业加快整合步伐,通过上大关小,整体产能显著提升,2007年全市原煤产量达到6707万吨,为2003年3297万吨的2.03倍;发电量达到254.3亿千瓦时,为2003年119亿千瓦时的2.14倍。食品工业迅速发展。2007年,总量跃居全国省会城市第3位,中西部城市第一位。铝工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精深加工能力显著提升,成为国内重要的铝加工基地。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320.4亿元,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34.7%。2007年,全市汽车及装备制造、食品、铝及铝加工、煤炭、电力等优势行业,共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13.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已达到70%以上。
工业投入连续翻番,项目建设成效显著。2007年,全市工业投入完成524.5亿元,比2003年增长5.5倍。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入1544.5亿元,年均增长40.8%。2004年全市工业大会提出三年累计完成投资“一千亿”目标提前一年完成。中铝河南分公司70万吨砂状氧化铝、豫联能源生态工业园区、宇通公司高档客车生产线、永通特钢合金钢生产线、三全和思念的速冻食品加工、郑纺机6万吨涤纶成套设备生产线、华晶公司年产10亿克拉金刚石、郑州博赛生物医疗工程、威科姆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系统等400余个重点结构调整项目,相继竣工投产,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扶优扶强取得重大进展,园区聚集效应日益突出。2007年,全市超亿元企业达到759户,比2003年增加500余户;超10亿元企业突破40户,比2003年增加31户;其中,宇通集团、郑煤集团、豫联能源、河南中烟、市电力公司、中铝河南分公司等6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百亿元,提前一年完成2004年工业大会确定的超百亿元企业达到4家的奋斗目标。全市重点产业园区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622亿元,实现全部销售收入2010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比重的53.3%和61.6%,提前一年实现了市跨越式发展既定目标。其中,高新区、登封循环经济产业园、上街铝工业园和巩义(回郭镇)铝工业园等4个园区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全市获得省级以上称号的产业园区数量达到12个。新密超化耐材工业集中区被中国耐材协会授予“国家级耐火材料产业基地”称号;荥阳建筑机械工业集群区和阀门工业集群区分别被国家建筑机械行业协会和阀门行业协会授予“中国建筑机械之乡”和“中国阀门之乡”;新郑市医药产业园区被全国总工会、中国企联、劳动保障部联合命名为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园区。
技术创新不断加快,品牌建设成效突出。全市累计建成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54个。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76个、市级71个,分别比2003年增加5个、44个和64个,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平台的企业研发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全市经过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052家,比2003年增加536家;高新技术产品2013项,比2003年增加1038项。中铝河南分公司开发的“背压汽轮机发电机组状态监测技术”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进步二等奖;中孚实业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攻克了电解铝系列不停电停开槽技术,成功解决了长期困扰电解铝生产的世界性难题,申报7项国家专利;海力特公司的高压单流体细水雾消防装备被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授予2007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企业品牌建设成果突出。“金星”、“三全”、“宇通”、“红旗渠”、“黄金叶”等7个品牌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金苑”牌小麦粉、“正星”牌税控燃油加油机等12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全市中国驰名商标数和中国名牌产品数均居中西部城市首位。
节能降耗扎实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加快。对登电集团等24家企业进行了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落实政策性企业减免税金近亿元;启动千家企业节能行动计划,完成40户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监测;高水平组织了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郑州)科普巡回展活动,增强了全市群众节能意识;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完成60多家企业清洁生产评审验收。加大对“两高一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先后对1100多家高能耗、污染型企业及落后生产工艺,依法进行了取缔和淘汰。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06年降低8.5个百分点,全市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19个行业实现综合能耗下降,下降面达到65.3%。
上市重组顺利推进,国企改革基本完成。几年来,中国特钢、思念食品、耕生集团、恒星科技等工业企业先后在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和中国深圳上市,全市工业上市企业达到12家,占到全市上市公司总数的75%。海马集团与郑州轻汽,福州华冠与郑州一棉、二棉、六棉,盛润置业与四棉,平原集团与三棉,国电投资公司与五棉战略重组稳步推进;郑煤机、郑煤集团、登电集团、思念等企业兼并重组外地企业步伐加快,企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非公有制工业迅速发展。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增加值635.6亿元,是2003年的5.6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68.8%,比2003年提高30.4个百分点。
参与国际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开放型工业体系初步形成。近年来,我市工业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努力开拓国际市场,“郑州制造”的国际竞争能力不断提升。2007年仅郑州日产、宇通集团有限公司、傲世实业、明达机电、晶诚(郑州)科技5家企业就完成出口额近1亿美元。近年来,宇通客车畅销古巴、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总量连续几年保持国内同行业第一;郑纺机先后在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设立以营销为主的海外办事机构,年创汇近2亿元人民币;中铝河南分公司碳阳极年出口达8万吨左右,年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富耐克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一流水平的磨料产品,占领了三分之一的国际市场;拓洋公司的主导产品异坏血酸的生产工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产品远销美国、欧洲和日本,销量世界第一;郑州铝业、三全食品、顺源铝业等企业的产品出口也呈现大幅增长态势。在“郑州制造”不断走出国门的同时,法国拉法基、德国西门子、荷兰帝斯曼等世界500强企业及中国台湾的台塑集团、中显电子、顶新国际康师傅先后在我市落户,一个更加开放的郑州工业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本报记者 陈 锋 实习生 刘 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