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6版:郑风
3  
PDF 版
走进艾青纪念馆
连 载
思想的鸟儿
郑邑
《向来风花雪月——江南情爱笔记》
香林寺的传说
郑地
多行不义必自毙
黄河春光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走进艾青纪念馆
曲 近
中原网  日期: 2008-04-23  来源: 郑州日报  
  从版图的最西头到最东头,从艾青诗歌馆到艾青纪念馆,中间隔着近万里路程,我称这条路为诗歌之路。从石河子艾青诗歌馆出发,到金华艾青纪念馆,飞机需要一天,火车需要的时间更长。东西各一馆,都与诗人艾青有关,与诗歌有缘,不知这其中是不是暗含着什么巧妙机缘?一个是诗人的故乡,一个是诗人落难的避风港。两地都视艾青为精神财富和文化骄傲。

  诗人落难时,石河子接纳了他,保护了他。诗人称石河子是第二故乡,寄托了深深的感情。后来艾青回到北京,事多病多,没有时间和精力接待诸多来访者,但是,如果有石河子人拜访,艾老都亲自热情接待,他说我艾青的大门永远为石河子人敞开。可见艾青与石河子的感情非同一般。因为有艾青,才有《绿风》诗刊,才有诗歌馆。我坐在艾青诗歌馆里编《绿风》诗刊,感到十分荣幸,觉得是一件很有诗意的诗事。在诗歌馆里编诗刊,这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它具有一种超越诗歌本身的意义而成为美谈,成为诗人们向往之地。

  两个馆都是为了纪念大诗人而建。两个城市都为拥有诗人的名字而自豪和骄傲。两个馆落成以来,在石河子艾青诗歌馆工作的我,很想到金华的艾青纪念馆参观学习,比较它们之间相同与不同之处,体会故乡人对诗人的情感,从中获得启迪和感悟。

  2006年3月中旬,我借参加诗人吕煊的诗歌研讨会之机,有幸拜访了金华的艾青纪念馆,实现了一个心愿。

  金华的三月,被一个绿字所概括,各色花朵点缀其中,使我这个刚从一片灰色的大漠而来的人顿感身轻心爽,疲惫消失。艾青纪念馆就坐落于绿叶红花的掩映之中,纪念馆门前是敞开式的艾青公园。可以想象,休闲时的市民们或晨练于林荫下,或散步于甬道上,或读书于江水边,或小憩于亭台间。享受着美好时光,追忆着故去的诗人,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或许还有一个我所不知的小小的诗人角呢,一群热爱诗歌的青年时不时聚于艾青公园,举行诗歌沙龙,摒弃俗念,洗涤灵魂,让心灵获得一种短暂的陶冶与安慰。他们或高声朗诵艾青的诗,或轻吟自己的新作,或分析研讨别人的作品,以交流沟通促进方式,达到提高突破目的。

  艾青纪念馆的展厅面积比我们的诗歌馆大得多,装修布展是艾青之子——艺术家艾未未策划设计的,整体体现了一种古朴的效果,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展出的实物和图片比石河子诗歌馆里的多多了,认真仔细看一遍,需要半天时间呢。许多展品都是比较珍贵的文物。参观时,我理解了艾未未的设计意图,他是通过以旧修旧的古朴布置,营造一种特定的时空氛围,把每一个参观者都拉回到历史之中,回到艾青时代,慢慢体会品味在时光隧道中穿行的心情感受,抹去了与诗人之间的距离,踩着历史脚步的节拍走近艾青,熟悉艾青,了解艾青,感触一颗诗心的搏动。

  在展厅的一角,专门辟出一块地方,按原样大小设计照搬来艾青的书房,在偌大的展厅里,这小小书房虽不起眼,却让人感到格外亲切。诗人的心里装着人民,装着世界,装着宇宙。书房里一切用品都是按原样摆放的。看到这些物品,就产生了见到诗人的那种亲切温暖感觉。对着书房,我深深地鞠了三躬。

  出了纪念馆,看到门前的右边塑有一尊艾青的青铜坐像,此前因有一棵树遮挡,进门时竟没发现,于是就在塑像前留影。可惜照片后来邮寄时遗失于邮路上了,至今未见到一张。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