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十大考古新发现”再次印证厚重河南
一部电影与一座古寺的现代潮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十大考古新发现”再次印证厚重河南

中原网  日期: 2008-04-23  来源: 郑州日报  
  核心提示

  在新近公布的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我省有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等5个考古项目入选,占据了半壁江山。一时间,河南——中国考古学的发轫地,再次成为全国文博界关注的焦点。

  

  豫籍宝贝32个 稳居全国第一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个省份占据5个,这在评选史上是不多见的。得知消息时既高兴又意外。”省文物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孙英民说。

  据了解,“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是国家文物局组织的,评委由中国文物考古界顶级专家宿白、徐苹芳、张忠培、严文明、黄景略等组成,评选的标准很严格,一是强调突破性,二是强调学术价值。目前全国每年进行的考古发掘有几百项,哪一项能够入选都是难得的殊荣。

  从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开始评选起,除了1993年、2002年外,我省几乎都有斩获。少则一两项,多则5项。目前,我省历年累计获此殊荣的考古发掘项目已达到32个,可以说是稳居首位。

  “这个成绩是因为我们发掘的考古项目学术价值都极高,也充分说明了河南地下文物的重要价值,也巩固了河南作为全国文物考古大省的重要地位。”孙英民说。

  

  22位帝王留家底 河南是中国缩影

  

  河南历史悠久、文物资源博大厚重,曾经有渑池仰韶村遗址、安阳殷墟遗址等一系列在中国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现。

  有这么一句话,“欲知天下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里的洛阳是中原文明的代称,河南在中华文明史中的地位自不待言。据统计,在中国历史上先后有22个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河南,历时长达2200多年。可以说,河南长期处于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中心,堪称中国历史的缩影。

  亮亮咱河南文物的家底?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如数家珍:我们河南是享誉全国的文物大省,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全省现已查明的各类有价值不可移动文物有3万余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198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6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00余处。全省文物系统收藏的各类文物藏品140余万件,其中已经鉴定的珍贵文物约25万件。

  “在全国八大古都中,河南占四座,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全省拥有全国历史文化名城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20个。”

  据了解,这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后,徐光春书记立即批示,要求做好宣传工作。去年12月,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孔玉芳还冒着风雪严寒,专程到荥阳关帝庙考古发掘工地检查指导,许多人都感动不已。

  

  南水北调成“富矿” 考古发掘留青史

  

  据国家文物局测算,我省的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量占东、中线文物保护工作总量的1\3以上,占中线五省文物保护工作总量的1\2以上,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所经线路最长、涉及面积最大的省份,也是文物保护任务最重的省份,共涉及文物点328处。

  在这届“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有4项涉及南水北调工程。其中,河南就涉及3项。于是,有媒体评价说南水北调是中国考古界的“富矿”,也是河南的“考古富矿”。

  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主任张志清介绍说,南水北调工程纵贯河南南北。从空间上讲,沿太行山东麓通过黄淮平原,这一区域正是古代中原文明发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时间上讲,从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存到明清时代的古建筑、古民居应有尽有。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于是中原古代文化的廊道,或者叫古代文明史的大剖面,所以,配合南水北调工程的考古工作必将在中国考古史上留下浓墨重彩。

  来自省文物局的一组数据表明,截至目前,我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中共发掘古城址5处、古遗址25处、古墓群54处,其中发现古墓葬3600多座,出土各类文物3万余件,取得了多项重要考古发现。其中,鹤壁市刘庄遗址入选“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鹤壁刘庄遗址、荥阳关帝庙遗址、新郑唐户遗址同时获得国家文物局“2006年度国家田野考古质量”三等奖;荥阳关帝庙遗址曾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中国考古新发现;荥阳关帝庙遗址、新郑唐户遗址、安阳固岸墓地入选了这次“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曾表示,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两个大工程沿线的考古发掘仍然是今年的工作重点。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一部分,河南段确认的文物点共有300余处,目前的发掘量仅占很小一部分。这些亟待抢救的文化遗存和地下遗产,非常宝贵,也是我省今年考古工作的重中之重。

  

  考古学界“风向标” “许昌人”发现惊学界

  

  5000年的文明史在河南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也给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大家或许不知道,我省还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端地,正是由于80多年前三门峡渑池县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才正式在中国人文科学中添加了考古学这一学科。因此,河南的考古发掘工作长期以来走在全国前列,是全国考古学界的“风向标”。

  仰韶遗址之后的裴李岗遗址、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等多处古文化遗址的发掘均被认为是中国考古学断代的标尺,河南的文物反映的不仅仅是河南地区的历史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入选“2007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榜首的许昌灵井遗址,就是这样一个重大的考古新发现。

  自2005年开始,省文物局组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持续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260平方米,出土旧石器时代石器、骨器和动物化石1.5万余件,终于在去年12月17日获得“许昌人”头盖骨化石重大考古发现,这是河南境内发现的第一个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也是我国继南京直立人头骨化石发现之后,15年来古人类化石的又一重大发现。“许昌人”头盖骨化石距今8万~10万年,对于研究东亚地区古人类演化和中国现代人类的起源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当即就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

  考古发掘领队李占扬研究员说:“由于这个头盖骨的发现,中国现代人有可能源于许昌人。”

  

  探寻历史的脉络 文物考古的意义

  

  有不少关心考古的热心读者经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做考古发掘呢?让它们埋在地下不好吗?

  对此,文物专家们解释说,通常情况下,对文物最好的保护是保持原状,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华文明是一个完整的链条,我们处在最新的一个环节上,所以,除了保护,承担继承和发扬的使命,也是进行文物保护的意义所在。

  据记者了解,国家对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是十分明确的。只有当自然原因或者人类的行为(如水土流失导致古墓葬暴露出来,或者发现盗墓,或者进行生产、建设活动)危及地下文物的时候,才主张进行考古发掘。且依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坚持任何建设项目开始前必须考古先行。国家文物局对主动发掘的审批一向是十分严格的,有效控制考古规模,为文物保护工作留下了较为充足的余地。

  在当前经济建设发展大局下,目前进行的大量考古发掘都被称为“配合性考古发掘”或者“抢救性考古发掘”。国家文物局在批准主动性发掘项目时是非常谨慎的,能够批准的主动性发掘项目数量也非常有限。主动性发掘项目的实施,往往都是为了解决一些特别重大的学术课题而进行的。

  前几年,主动性发掘主要是围绕着国家“九五”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开展的。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我省文物考古单位承担了“早期夏文化研究”专题和“商前期年代学研究”课题,通过对登封王城岗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安阳洹北商城遗址等的发掘研究,推定出这些遗址的年代和性质,为断代工程做出重要贡献。这次入选的许昌灵井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也是为了解决中国现代人的起源这一重大学术问题而进行的。

  相关链接:

  河南省入选“2007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分别是: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新郑唐户遗址、荥阳关帝庙遗址、洛阳偃师东汉帝陵与洛阳邙山陵墓群,以及与河北省的合并项目安阳固岸东魏北齐墓地。

  本报记者 李颖 文/图

  “许昌人”考古现场

  新郑唐户遗址发掘现场

  新郑唐户遗址出土的部分陶器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