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而知著,盘点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胜果,有着多元的价值“坐标系”。记者通过百度分别输入“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和“戊子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这两个关键词,搜索到的相关网页分别是2060个和640个。
拜祖大典所透露的“海量”信息给世人以深刻的启迪:年轻的拜祖大典作为中原特色文化品牌,其影响力越来越强;古老的黄帝故里故都新郑,以其号召力被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认可为“心灵的故乡”。
回放权威之音:
“黄帝故里故都在新郑”
其实,黄帝故里故都在新郑,并非“新闻”。
1992年,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举办的“炎黄文化与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纪要已言之凿凿地作答:“黄帝故里在新郑。”
1998年,中国古都学会在新郑召开学术研讨会,进一步确认新郑是黄帝的诞生地、建都地。时任中国古都学会会长史念海教授还为黄帝故里题词“中华第一古都”。
2003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再次牵头召开学术研讨会,确认黄帝诞生地在新郑,黄帝故都在新郑。周谷城、萧克、费孝通等领导都曾为黄帝故里题词。还是在这次研讨会上,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在黄帝故里树碑以作确认和纪念。
大德无声,丰碑无言。回放权威之音,无疑奠定了黄帝故里故都在新郑这一坚不可摧的论断。
专家皓首穷经:
“黄帝故里故都在新郑”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为了使黄帝有一个“固定”的“家”,众多专家学者作出了艰辛和不懈的探索。
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忘记,在轩辕黄帝的故乡新郑,有这样两位老人:76岁的赵国鼎和年届七十的刘文学。他们“披阅十载”,皓首穷经。赵国鼎以其独到的理念推算出“今夕是何年”:按照黄帝甲子纪年,2008年是轩辕黄帝开国立都5005年,他由此获得了2005年第十七届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荣誉奖,“赵黄帝”成为他的雅号。刘文学老人曾“上书”省委书记徐光春,呼吁加强黄帝文化的研究宣传和开发,很快引起了徐光春同志的高度重视,并到新郑做专题调研。如今,刘文学78万字的巨著《黄帝故里通鉴》已成为黄帝文化必读文本。
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教授几乎每年都要来河南、新郑,以最新研究成果为新郑正名:“我们可以确认,新郑在远古时代为有熊氏之国、少典氏之国,轩辕黄帝出生地轩辕丘和建都地就在新郑境内。”
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则从考古学角度加以指证:“黄帝故里在新郑,这在1700年前的西晋时期已经说清楚了。新郑在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三个时期都是发达的地区,尤以裴李岗时期为盛。”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罗哲文独辟蹊径,从研究黄帝时代的建筑入手,他说:“中国建筑技术最高、最有艺术价值的楼阁在黄帝时代就已经开始了,黄帝曾经建筑十二楼,是有文献记载的。我同意黄帝在新郑建都并统一中国的说法。”
考古世所认同:
“黄帝故里故都在新郑”
穿越时光隧道,破译5005年前的“历史密码”,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教授以其独特的“四维空间”,为黄帝故里故都在新郑作出了历史与现实的回应——
史有明载。《史记·五帝本纪》开篇写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这是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有关黄帝的最权威的文献记录。到了晋代,皇甫谥在《史记·五帝本纪·集解》中专门做出注解:“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地有确迹。在新郑,黄帝活动遗址和纪念古迹达20多处,其中,轩辕丘、大隗山、风后岭等皆以黄帝及大臣之名命名。黄帝当初“伸腿”迈进新密修建的黄帝宫,同样可以为黄帝故里故都在新郑作旁证。
代有传说。新郑关于黄帝出生、创业、建都及其活动的传说故事代代相传,也是旁证。“有熊氏的来历”、“黄帝出生”等在新郑口耳相传,延绵至今。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历史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李学勤所言:“和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起源一样,黄帝的传说也是一个包含着神话传说因素的素地,它既有神话又有史实,不可一笔勾销。”
世所认同。据考证,新郑从汉代就建有轩辕故里祠和轩辕庙,以后历代香火不断,现存金代至民国年间的8种碑刻,记述新郑是有熊国、轩辕丘、黄帝故里。晋代至今,尤其是明清时期,多有骚人墨客写诗赋词,吟咏黄帝在新郑的史迹。
正本才能清源。新郑,文明圣火光耀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