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是第39个世界地球日。据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普查显示,目前我国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在世界上排第6位,但人均量分别仅及世界人均值的1/6和1/8,森林覆盖率在世界上排名100位之后。
我们翻开世界城市地图,会发现一些欧洲城市地图上绘着一片一片的绿,再看文字标识,竟然是森林。维也纳有维也纳森林,巴黎有文森森林、布洛涅森林,等等,很多城市里都有森林。我们对森林的概念都有个基本的认知,敢称森林的,那该是多大一片地方呀。小一点行吗?不行,那地方顶多只能叫树林。
能叫森林的地方,一定要有数不清的大树,且还有大树的儿孙——小树。本土哪个城市城区里有森林?不知道。即使我们步出自己生活的城市,到城郊,甚或更远的地方,一般来说,不但见不到森林,就是见到大树,也非易事。
一位环保作家,在其最近出版的《没有大树的国家》一书中讲到,衡量一个国家的生态保护水平,看治污能力是浅层次的,更重要的是要看这个国家“每平方公里有多少大树在自由生长”。本土当然有大树,不少地方甚至有“古树名木”,有几百年上千年的树。可是,很多树都是孤树,真正有生态效益的树,能够传承自然基因的大树,很少。
本土大树很少,既是我们生存的窘境,也是一种困境。大树是年代,是记忆。本土不曾有大树吗?有。哪儿去了?被人砍了。缺少大树,我们没有办法为其他生物提供家园,自身的家园也很不堪。缺少大树,无疑要减弱我们诗意的栖居,疏离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使我们无从体验“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环境意义,而且,会让我们的生态系统向坏的方向演替,加上其他生态灾难侵害,直至不可逆转。
本土没有大树,是一种悲哀。现在,我们所能做的是,尽力呵护、保护那些生长着的树,因为它们终究会长成大树。我们享受不到大树的好处,不能再让下一代、下下一代,也缺少大树的庇护。 今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