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左丽慧
许多人都知道通讯工具“小灵通”,却很少有人知道“小灵通”这个名称来自作家叶永烈早期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并由叶老授权使用。
以科普作品《十万个为什么》、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等作品蜚声文坛的叶永烈,上世纪80年代以来转向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的传记文学创作,本届书博会上又带来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力作《邓小平改变中国》。从儿童文学到纪实文学的转型有何缘由,传记文学创作之路有哪些心得?记者采访了叶永烈。
深度报道记者
不到20岁,叶永烈就在1961年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中担任主要作者,1978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风靡全国。在“风头正劲”的时候,他选择转型,进行传记文学创作,而且还是重大政治题材。
“写作是一种倾诉,可能我后来更关心国家、人民的命运,感到有话要说,而科普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思想。”说到“转型”,叶永烈称这是一种必然。
进行传记文学创作,叶永烈奉行“深入采访”。美国9·11事件后,叶永烈第一时间赶往美国事发现场进行采访。他幽默地表示,自己就是一名“做深度报道的记者”。
连续10年参加书市
把写作当成生命的叶永烈至今仍坚持创作,且十分高产,“我从11岁开始发表作品,文学是我唯一的爱好。创作已经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叶永烈表示,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自己1992年就开始使用电脑,自己还会组装程序,写博客更不在话下。10年连续携新作参加全国书市。“对作家来说,有分量的新作就是参加书市的‘入场券’。”叶永烈说。
图书是知识大厦“承重墙”
“进入新世纪后,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但电视、网络、电影等媒介中,图书才是知识大厦的‘承重墙’。”叶老说,“当下人们的阅读率下降是铁的事实,正因如此各地才争办书市,提倡阅读。”
而对于丹、易中天等学术明星,叶永烈认为“于丹书卷气重,表达思维非常清楚,而易中天幽默风趣,他们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流派。”叶老笑称,“上学时遇到这样的老师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