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郑风
3  
PDF 版
纯文学宜“放”不宜“养”
股市什么时候垮?
郑州出租车的历史演变(上)
7野驴横行天堂
《做女人要像希拉里》
唯命是听
永遇乐·春情
图片说明
剥皮诗趣谈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商都钟鼓
纯文学宜“放”不宜“养”
韩浩月
中原网  日期: 2008-05-05  来源: 郑州日报  
  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纯文学作品需要国家用经济方式来扶持,通过经济手段调节纯文学和大众文学的关系,使大众文学和纯文学共同生长。”为了使自己的观点看上去更具可行性,还特意举例说明之,“譬如书印到100万册或50万册以上要加税,譬如电影票房收入达到多少要加税,加税的目的是‘养’那些纯文学。”

  陈建功举的这个例子,实在有些不讲理。图书出版市场化之后,的确涌现出一批半路出家的学者型作家和网络写手,前者的代表有易中天、于丹,后者的代表有天下霸唱和当年明月,按照陈建功的标准,他们都够加税的“资格”。他们的版税高,但人家是参与市场竞争的结果,是正常的劳动所得,可谓来之不易,拿他们的钱去养本身在体制内就有工资的纯文学作家搞创作,怎么看也有些巧夺豪取的味道。电影票房在逐年增高不假,但里面也有不少泡沫成分,要论扶持,国内艺术电影正嗷嗷待哺,排队也临不到纯文学啊。

  专业作家体制是从前苏联学习来的,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物质匮乏时期,利用这种方式将作家保护起来,让他们可以像国家工作人员一样,按月拿工资,享受包括分房在内的福利待遇,使作家维持了起码的体面和尊严。一度努力成为坐在家里领工资的“坐家”,成了中国写作者奋斗的方向和目标,很多写作者将进入作协、文联、文化局工作,当作自己值得夸耀的人生履历。1994年,以国内第一批自由撰稿人身份出现的王小波,参加过几次专业作家们的笔会,与会者发言时滔滔不绝,而他沉默烦闷,只关心“明天什么时候可以回家”。事实上,在这个时候,体制内外的写作分歧已经很明显了,已经有敏感的书商,开始频繁使用“文坛外高手”的说法包装作者。

  2006年,某作家因为市文化局断了自己的工资,一气之下上街乞讨,当时就有评论尖锐地提出,如果不是甘心成为“御用”文人,凭借他的才情,无论是下海还是进行市场化写作,都不会比张贤亮和海岩差。作家上街乞讨事件,让专业作家体制的弊端得到了一次暴露。在经济经历高速发展之后,无数平民百姓纷纷跃身中产,此时,作家和文学已经被彻底的边缘化,体制内的那点工资,成了“弃之可惜”的鸡肋,而已经习惯了体制内生存的作家,当得知这根“鸡肋”也难保障的时候,所发出的愤怒就在情理之中了。

  现在体制所能为作家提供的保护,除了一份微薄的工资,和一些发行量寥寥的纯文学杂志,已经少之又少了,即便如此,这种体制仍频频遭到纳税人的质疑和新锐写作者的攻击。专业作家体制,已经是一扇单薄的墙,只差一双推手便坍塌了。而这双推手正是市场竞争,陈建功呼吁将纯文学“养”起来,实际上是这个行业整体对于竞争的恐惧,是一种不自信的逃避行为。陈建功认为,“纯文学可以增加读者新的感受,提升我们民族的素养”,但反过来想,如果纯文学沦为作家自恋的工具,它的阅读者仅仅局限于少数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民族素养”的整体提升从何谈起?

  柯云路开博客回答“善男信女”的来信,并出版了博客书,刘心武上电视揭秘“红楼梦”成为学术明星,余华、刘震云触电影视带动自己作品热销……这些事例都证明,纯文学作家在走向市场后并非死路一条,相反,受众面的扩大会更能体现作家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如果说写作是一种职业的话,那么有过纯文学写作经验的作家,他们的文学功底其实就是一种职业优势,应该无惧与那些半路出家的写作者在市场上比拼。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愿不愿意放下作家的身段,把自己当作这个时代的体验者和观察者。有时候,坚守精神高度和实现物质丰裕并不矛盾——分工的细化和对优秀作品的尊重,更是为这种双赢提供了无限可能。所以,现在要做的,不是将纯文学当作羔羊一样圈养起来,而更应该彻底放手。不去管它的死活,反而会让它的虚弱之根上开出坚强的花朵。至于如果作家不被保护起来有可能会被饿死的说法,不必太放在心上,因为自古以来,文学都不是一个养懒人的行当。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