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物价上涨,关于涨工资的呼声也此起彼伏。工资究竟该怎么涨?记者采访了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他认为与CPI直接挂钩硬性推动工资上涨可能“听起来让人高兴”,实施后未必会给普通劳动者带来“真实惠”,因为这近似于强制性地提高了劳动力成本,会进一步传导至商品及服务的价格,造成职工名义工资普遍增长、物价上涨更多、职工实际工资并无增长甚至萎缩的局面,并导致形成“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5月5日《人民日报》)
专家就是专家,总能发现普通人未能觉察到的问题,一个学术性极强的“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就让人们意识到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但对于该专家的意见,我还是有一点不明白:难道在物价上涨时,我甘心情愿地接受工资如蜗牛般爬动,才是应对物价上涨的最好方式?
我已经这样坚持很久了,我的感受是:物价上涨正在成为生活的负担——单看个别物品的涨价似乎没关系,猪肉涨了没关系,粮食涨了没关系,衣服涨了没关系,可是当这些涨价累加到一起时,“钱不够用”就会成为真实的感叹!
这个时候,我就会有一个疑问:难道我就应该承受物价上涨的压力?为何在其他人工资上涨的时候,在他们增强了抵抗物价压力的时候,我却偏要承受物价带来的影响呢?难道我的工资上涨就会造成“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而城镇国有、集体单位以及其他规模以上企业员工的涨工资就不会造成“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2002年以来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增幅都在10%以上,不仅大大高于CPI的增幅,甚至超过GDP增幅。而此平均工资统计范围主要就是城镇国有、集体单位以及其他规模以上企业。
显然,专家在用两重逻辑看问题。如果你是一个私营企业的员工或者农民工,当谈到工资上涨的要求时,他就会很专业地告诉你,工资上涨会造成通货膨胀,增加的工资也最终将为昂贵的物价买单,最终受损的还是你,所以不要期待涨工资了。而对于那些平均工资统计范围内的人员却又采取了另一个逻辑——物价上涨了,工资也应该上涨,应该减少物价上涨对人们的影响。结果,总有一些人在涨工资,也总有一些人在承受物价增速快过工资增长的压力,而且那些涨工资的人,未必是感受物价上涨压力最明显的人。
也许,专家会追问一句,难道呼吁涨工资就不怕竹篮打水一场空,导致所谓的“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吗?专家的担心不能说没有道理,工资的上涨肯定会造成成本的上涨,并可能传导到商品的价格上。但如果,工资具有上涨的空间时,这种担心就是多余的了。而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文跃然的研究数据,目前工资总额有3-4倍的增长空间,“高物价下必须涨工资”。此时,涨工资的后果就是消除物价的影响,而不是继续加剧通货膨胀。
专家可以拿“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来说事,但他应该讲清楚任何的理论都是有一定的使用范围的,真理多走一步还成了谬误呢,那个所谓的“理论”自然也有一个具体的使用条件。同时,专家应该意识到公众的生活压力,别在自己工资增长的情况下,还一本正经地说:“工资是不能与物价挂钩的,要不然只能使物价越来越高。”既然是专家,就应该把理论讲清楚,就应该把理论适用于所有人,而不是把理论当成橡皮泥——需要理论时理论,不需要理论时不理论,那理论不就完全成为了自圆其说的材料? 乾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