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观点
3  4  
PDF 版
用科学发展观推动城市管理
努力实现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
推行党员议事提案制 落实民主权利
我国城镇化体制若干政策建议
发现新商帮 定义一种苏醒的力量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郭庆宽
努力实现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

中原网  日期: 2008-05-09  来源: 郑州日报  
  近年来我市建筑业得到长足发展,有法可依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格局基本形成,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施工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产业队伍得到进一步壮大和优化,为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城市面貌的改变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建筑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截至2007年12月底,全市共有建筑业资质企业1283家,其中总承包企业168家,特级企业6家,专业承包企业870家,劳务分包企业239家,工程监理企业92家,工程招标代理机构99家,常年在郑从事建筑劳务民工约30万人,建筑业队伍初见规模,企业结构趋于合理,初步形成了以施工总承包企业为主体,专业承包企业相配套,劳务分包企业为基础,工程监理企业、招标代理机构为辅助的建筑业结构体系。2007年全市共完成建筑业施工总产值315亿元,同比增长15.1%,在建工程项目4800个,面积57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5%,两项均占全省的约三分之一。全年创优质工程“商鼎杯”奖24项,省优质工程“中州杯”奖15项,省装饰工程“中州杯”奖4项,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3项,在全市188家勘察设计单位中有3家企业进入全国勘察设计单位综合实力100强。创建市级文明工地112项,省级文明工地52项。

  二、建筑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下来的勘察、设计、施工、使用等过程相互分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还没有彻底转变。

  二是企业诚信体系和工程风险管理制度还没有普遍推开。工程咨询服务体系及相关中介服务仍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工程建设的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科技化水平还比较低。业主不合理压价、拖欠工程款、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情况依然存在。

  三是建筑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企业产权单一,财务风险突出、缺乏实力、技术落后等问题仍是制约建筑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在我市还缺乏具有行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建筑业企业集团。

  四是政府投资工程管理方式滞后,“投资、建设、监管、使用”多位一体,工程建设管理的政企不分,施工组织的市场化手段应用程度不高,利用专业化管理的项目力量还不充分,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竞争优势不明显。

  五是施工现场管理水平不高、文明标准化工地比率偏低,个别施工现场存在着脏、乱、差,农民工的居住条件有待改善,由于企业不愿意投入,安全和质量事故还时有发生,百亿元产值死亡率需进一步控制等。

  三、推进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全国处于工程建设的高潮期,这既为建筑业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重挑战。要围绕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推进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题,就需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努力实现我市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加强工作指导,促进建筑企业做大做强。按照省政府《加快建筑业发展的意见》和我市的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强产业发展具体指导,为建筑企业创造良好政策环境,继续支持大企业发展,鼓励支持县域建筑业发展,促进建筑企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二,创新管理体制,加强市场监管。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建立“法律保障、政府监管、市场调节、经济制衡”的监管模式。充分发挥我市有形建筑市场机制,调动各方主体依法参与建筑经济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解决多头管理和场外交易问题。构建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推行工程担保制度和工程保险制度,强化工程项目招标投标监管,加快政府投资工程组织实施方式改革,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督。

  第三,重视科技兴企,推动建筑业科技进步。建立健全科技机制,在特级企业和一批骨干企业中以构建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为重点,以打造大型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为核心,以建立完善施工工艺标准,企业技术标准为保证,夯实企业技术管理基础,开发推广应用关键技术,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改进机械设备装备,提高建筑业工业化水平。

  第四,实施人才培训工程,提高行业队伍素质。在行业内组织开展“岗位大练兵、技术大比武、素质大提高”活动,拓展各类技术人才成长的通道,培育造就一批行业专门人才和技术标兵。

  第五,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在安全生产方面,要有效控制和减少一般事故,遏制较大事故,杜绝重大事故,百亿元产值死亡率人数控制在3人以内,重伤率不超过0.7%。;事故总发生率下降2%;在质量管理方面,要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落实各方责任主体为重点,树立“小建设,大监理”的工作指导思想,加大对大体量、大跨度、高难度大型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工程的质量监督,实施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根除住宅质量通病,确保工程质量稳步提升,多为社会提供优良合格的放心工程。

  第六,进一步完善管理和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的建筑业发展环境。作为建设主管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继续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不断开展质量安全和市场秩序监督检查,重点检查质量安全隐患、劳务用工管理、农民工权益保护和装饰装修秩序等。要规范工程总包和分包行为,完善劳务分包制度,规范劳务用工行为,全面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加强收费管理。探索各类保险和保证金缴纳办法,减轻建筑企业负担,禁止向建筑企业乱摊派、乱集资,切实优化施工环境。通过政府和企业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使我市的建筑企业能够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使之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作者系郑州市建设委员会主任、党委书记)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