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24版:鼎新国运
3  
PDF 版
有声有色的记忆
电波
经济发展助民航起飞
网络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经济发展助民航起飞
30年旅客吞吐量增长125倍 本报记者 王文霞
中原网  日期: 2008-05-11  来源: 郑州日报  
  前几日,郑州继开通了直通德国的货运航班后,又开通直达法国的货运航班,现在有16家航空公司在郑州新郑机场执行航班。河南民航作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窗口,改革开放30年来成绩斐然。

  数字是最好的注脚:1978年,郑州机场(当时的燕庄机场)年起降航班5607架次,年旅客吞吐量39810人次,每天就是15.3架次,109人次;去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500万人次,现在郑州机场每天平均起降航班170个,旅客吞吐量1.72万人次。30年间旅客吞吐量和航班起降量分别增长了125倍、11倍!

  机场曾像“大车店”

  现在的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是1997年8月28日建成通航的,之前是郑州燕庄机场,与部队合用一个机场。“跑道只有2000米长,当时机场跑的都是运七,偶尔来个波音737个就很稀罕,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多年徘徊在几万、二三十万之间,一直到机场搬迁前的1995年,旅客年吞吐量才首次突破百万大关。”时任机场政治部主任、现已退休的郭国卿记忆深刻。

  由于条件所限,当时的机场旅客候机环境很差,郭国卿说:“当时的省委书记李长春到机场视察工作,直言机场像个大车店。”原民航河南省管理局党委书记、现已退休的王文宇深有感触地说:“没办法,当时我省的经济水平就这样,乘飞机还是公务、经商的多,一般老百姓很少坐。”由于飞机少,机票经常是一票难求。

  首次有了始发航班

  王文宇回忆说,由于没有始发航班,乘飞机出行一般都在10点以后,最讲究效率的民航成了最没有效率的交通方式。

  1992年8月18日,在民航河南省管理局下属的飞行队、机务、客货销售部门和专业飞行科等单位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河南分公司,河南民航首次有了基地公司,从此在郑州可以乘坐始发航班了。但此时的航班量并不多,旅客年吞吐量24万人次,年起降飞机3712架次,而且没有直达的国际航线。

  5年建起新机场

  从1984开始,河南省、郑州市把新建郑州机场作为发展省会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项目。1992年10月15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同意新建郑州薛店民用机场,地址在郑州市新郑薛店乡。

  “到1997年建好,中间用了5年时间,花了近11.7亿元,那时候建个机场可真难啊,可以说,郑州新郑机场是勒着裤腰袋建起来的。”王文宇感叹道。

  旅客吞吐量突破500万人次

  已退休近十年的王文宇没想到这几年民航发展速度这么快,去年郑州机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500万人次,每天平均170个航班起降,发送旅客1.72万人,从郑州可飞往国内43个城市、香港地区,5个国际城市。

  投入14亿元改扩建新的航站楼,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河南民航发展的硬件不足问题。此次改扩建后,机场年旅客保障量由原来的380万人次增加到1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由原来的3.04万吨增加到35万吨,国内各航空公司执飞的机型都能在郑州机场起降。

  现在不仅乘飞机的人多了,机票价格也比过去便宜,这让干了一辈子的老民航们欣喜不已:“以后老百姓的钱袋会更鼓,坐飞机的人会更多,河南民航的发展也就会更快!”

  左图:当时的燕庄机场。右图:新郑机场规划图。

  资料图片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