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6版:郑风
3  
PDF 版
大爱无疆
《经典美食图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另解
商都
11
连 载
绿城
师旷妙喻谏平公
香林寺的传说
郑铁职工路服的演变
郑地
郑邑
13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师旷妙喻谏平公
程勉学
中原网  日期: 2008-05-13  来源: 郑州日报  
  西汉学者刘向在《说苑》中讲了个小故事,他说有一天,晋平公问师旷: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说:既已暮矣,何不秉烛乎?晋平公不解,曰:暮者,年老也,何以秉烛乎?师旷解释说: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熟与昧行乎?晋平公闻之恍然大悟,拂掌而笑曰:善哉,善哉!

  师旷,春秋晋国乐师,字子野,目盲,但他却知书,善琴,精于辨音,常以生动形象的妙喻,来说明高深难以表述的道理。“恐已暮矣”的晋平公,之所以能够很快地顿开茅塞,消除疑虑,完全是由于师旷将“老而好学”妙喻为“秉烛之明”。意思是说,“老而好学”,就像一个人到了夜晚,手持点亮的蜡烛,在光明的照耀下行走。反之,如果“老而不学”,就好比一个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行走,只能是碰得鼻青眼肿和头破血流。

  “老而好学”在高技术信息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一个人到了老年,将会遇到许许多多以往连想都想不到的新事物新矛盾新问题。为了不落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为了老有所为奉献余热,同时也为了享受幸福的新生活,就要经常读书看报学习,这样不仅能够了解时事,明情达理,而且还可以充实生活,增进健康。可喜的是,从“老年大学”和“老年活动中心”,一直到社区到千千万万的居民家庭,我们看到“老而好学”和“老有所学”的人越来越多。在一个“学”字的带动下,他们不仅学时事学政治,与时俱进,而且还学书法,学戏曲,学烹饪,学保健,使老人的晚年生活“梅开二度”,充实愉快,而进入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