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四川汶川地震
3  4  
PDF 版
一次超越生死的“远征”
总有一种声音 让我们感动
一分钟的采访
地震重灾区最可爱的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总有一种声音 让我们感动
——四川汶川抗震救灾纪实 新华社记者
中原网  日期: 2008-05-16  来源: 郑州日报  
  四川汶川地震已经发生超过72个小时。在这一场生与死的较量中,在这一场争分夺秒的战斗中,每一个声音,都是一种力量。在危急关头,它给人们带来勇气。

  几天来,在汶川抗震救灾前沿和后方,在千千万万名普通救灾者和受灾者中间,新华社记者记录下了一个个普通的人和他们在危难之时发出的声音,并从中感受到一种既平凡又伟大的力量。

  [现场声音]“不能慌,必须把手术进行到底”

  [人物档案]李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胆外科主任。

  [新闻素描]5月12日13时,李波和同事们开始对一名患者进行肝门的胆管癌切除手术。14时30分左右,手术到了最关键的时候,突如其来的地震让他们感觉到手术室在晃动。当时,除李波外,还有3名医生和两名护士,大家都没有经历过地震,有人十分慌张,李波在此时说出了这句话。最终,手术于17时30分成功结束,患者得到救治。

  [现场声音]“哪怕早到一分一秒,都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损失”

  [人物档案]李亦纲,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工作人员。

  [新闻素描]5月12日20时,北京南苑机场,两架满载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的伊尔-76军用运输机相继腾空而起。由中国地震局等部门组成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由近40人组成的国家地震现场工作队,驰援四川地震灾区。李亦纲所说,正是每个救援队员最想说的话。他们与死神竞速,和灾情赛跑,生死时速,壮怀激烈!

  [现场声音]“从没看到这么多人踊跃献血,而且是这么迅速、不顾安危地赶来”

  [人物档案]喻培彬,成都市血液中心医师。

  [新闻素描]5月12日深夜和13日凌晨,在不断有明显震感的成都市,寒冷的夜风挡不住暖人的温情。300多名成都市民听到广播后,赶到市中心林荫街献血点无偿献血。尽管余震不断、市民们仍坚持献血到13日3时多。这让工作多年的老医师喻培彬十分感动。

  [现场声音]“相信他们一定还活着!”

  [人物档案]陈国柱,四川籍绿化工人,在贵阳工作。

  [新闻素描]汶川地震发生后的两天时间里,53岁的四川籍绿化工人陈国柱一直在贵阳市打电话焦急地打听四川江油家里的情况,但都没有得到想要的消息。他说,自己要马上坐火车回成都。当被告知从成都到江油的路可能不通时,陈国柱坚定地说:“现在顾不得那么多,只要能到四川,就离家人近了,他们就有了寄托。我要想尽一切办法找到他们!”

  [现场声音]“我们不能等,不能靠,首先要自救”

  [人物档案]杨德明,甘肃文县元茨头村村委会主任。

  [新闻素描]汶川地震发生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的群众自发地组织起来,以各种形式展开抗震自救。位于杨家山的元茨头村清水坪社也是其中之一,全社100余户群众互帮互助。元茨头村是地震中文县境内破坏最严重的村庄之一。在清水坪社,105户人家房屋不是倒塌、就是出现严重裂缝。村里通往山下的大路已经完全中断,小路也多处塌方和裂缝。杨德明说,首先要自救,路通了,党和政府救灾物资才能进来。

  [现场声音]“我是来报告情况的,还要赶回去”

  [人物档案]张吉福,冒险翻山越岭走出灾区报告情况的灾民。

  [新闻素描]5月14日,四川绵竹市的清平、天池和金花3个山区乡镇,由于道路被阻、通信中断,仍与外界隔绝,两万多人生死不明。一些受困灾民翻山越岭冒险走出报告情况,然后还要冒险徒步返回,张吉福就是其中之一。39岁的张吉福说,自己一路上是扒着草、贴着土,翻了不知道多少座山来的,路上幸好捡到一顶安全帽,挡住了一些山上滚下来的小石头,“大家不知道外面的情况,就派我出来打听一下,将里面的情况送出来,请求救援。我下午必须再赶回去,还要带一点药品和食品。”

  [现场声音]“我还能尽一点儿微薄之力”

  [人物档案]范永贵,92岁,沈阳军区辽宁省军区第五干休所。

  [新闻素描]5月14日一大早,沈阳军区辽宁省军区第五干休所92岁的老红军范永贵拿出1万元“身后钱”,捐给汶川地震灾区。范老每月的工资仅够维持自己和昏迷不醒的爱人打针、吃药、住院抢救等医疗费用和贴补家用,生活拮据。汶川地震后,范永贵老人一直深切关注,与爱人“商量”后,毅然决定把平时攒下来的准备为老伴儿办后事的1万元“身后钱”捐献给灾区群众。面对记者,范永贵平静地说:“我入党72年了,十分清楚党员的责任。”

  [现场声音]“不管将军还是士兵,谁先到就给谁记功!”

  [人物档案]李世明,成都军区司令员。

  [新闻素描]5月13日10时,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里,李世明对着电话大声命令。因为通信困难,所有参谋人员都在声嘶力竭地对着电话喊话。李世明的嗓门也越来越大:“焦点在汶川,制高点也在汶川,关键的关键在汶川,你们要连夜出发,进入汶川!”困难其实超乎寻常,记者了解到,那一刻,路上到处都是塌方,超过70%的路面损坏,桥梁全部被毁。

  [现场声音]“我救了4个同学,你救的没我多”

  [人物档案]杨刚,北川中学高三5班学生。

  [新闻素描]两个中学生比起了谁救的同学更多。两个中学生来自受灾最严重的北川中学,其中一个叫杨刚的胳膊已经脱臼。5月12日地震发生时,北川中学正在上课,短短几分钟内,1000多名师生就被掩埋于两栋坍塌教学楼的瓦砾残墙中,只有不到100名学生逃到安全地带。“没有工具,我们就用双手刨,这些口子都是建筑碎片划的。”杨刚目睹了地震的全过程。他的手指伤痕累累,指甲缝里有的伤口还没有结痂,露出鲜红的肉色。上衣和裤子上星星点点的满是褐色血渍。他向记者解释说:“我没有受伤,这些血迹是搬运受伤同学时留下的。”正是由于学生们第一时间的积极抢救,为后续救援赢得了宝贵的时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