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后,受灾群众的安置和灾后重建等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针对社会公众关注的诸多热点,记者进行了权威追寻。
余震频发
——“有震感的余震可能持续1至2个月”
焦点关注:
截至26日12时,汶川地震主震区共监测到4级以上余震182次;25日青川县发生的6.4级余震;27日16时多,四川青川县、陕西宁强县再次发生5级以上余震……面对种种严峻事实,震情还将持续多久?
权威判断:
来自中国地震局的分析表明,目前余震带的总体分布大致是北东走向,长度约300公里,余震从南到北大致分为3段,南段是汶川一带,活动最强,北段是青川一带,中段是北川一带。
“余震衰减较慢”已成为这次地震震情的一个显著特点。
中国地震局权威人士表示:“总体认为,再次发生与主震同样震级大小的余震可能性不大。”“但有震感的余震可能持续1至2个月。”
疫情风险
——“防止大规模传染病流行把握较大”
焦点关注:
大灾之后须严防大疫。经历如此重大的灾情,究竟有哪些疫病可能?现有措施能否实施有效防控、封堵?当前存在哪些风险?
严峻形势:
医学研究表明,灾后可能发生的疾病主要是当地既往已存在的疾病。包括:经水和食物传播的肠道传染病如痢疾、霍乱等;经昆虫叮咬的传染病如疟疾、乙型脑炎等。
最新进展:
截至目前,汶川地震后传染病疫情平稳。局部地区有腹泻、上呼吸道感染增多现象。但未发生重大、烈性传染病疫情。
权威解析:
历史经验表明,灾后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主要与受灾群众临时集中安置点的卫生条件有关。
医学专家表示,此次地震灾区不是我国业已证实的鼠疫疫源地,发生鼠疫流行的风险低。
孤儿收养
——“待灾情稳定后,方能适时启动”
焦点关注:
地震灾害造成相当部分孤儿、孤老、孤残人员,其中,众多孤儿的命运尤其牵动人心。目前,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表达强烈认养愿望,但地震孤儿收养登记工作尚未启动。
救助进展:
权威人士27日表示,根据有关救助政策,因灾造成的孤儿、孤老、孤残人员补助标准为每人每月600元,受灾的原“三孤”人员补足到每人每月600元,补助期限三个月。
据悉,目前四川灾区民政部门已经采取了福利机构集中收养和其他就近、就便方式,对这些儿童进行了妥善的临时安置。
权威提醒:
民政部有关人士表示,作为一项确立人身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须依法办理收养登记。
迄今为止,四川省民政部门并没有授权任何组织和个人开展收养孤儿的登记服务工作。
地震孤儿的家庭收养应在灾情基本稳定、孤儿身份确认后,依法有序办理。
善款善用
——“决不允许捐赠款物‘跑冒挪贪’”
焦点关注:
南北共此危情,天地同献爱心。面对社会各界的大量捐款捐物,如何保证拳拳爱心用于灾区受到广泛关注。捐赠款物的监督管理尤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监督举措:
截至27日12时,中国共接受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327.22亿元。为防止捐赠、救灾款物出现“跑、冒、挪、贪”,有关各方已迅速行动。
——中央纪委、监察部、民政部、财政部和审计署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加强对救灾资金物资的监管。
——民政部要求各地加强捐赠款的拨付使用的监督管理,严格按照捐赠者意愿拨付使用。
——审计署表示,将通过审计,全面掌握财政专项拨款和海内外捐赠款物的实际情况……
目前,“救灾帐篷在小区意外现身”的个别事件已引起有关方面迅速介入调查,结果将公之于众。
据新华社北京5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