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文娱新闻
3  4  
PDF 版
熊召政 从文经商 有声有色
韩小蕙 文学新闻“双栖人”
“读书将军”李存葆
陈世旭 在“茫然”中前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读书将军”李存葆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文/图
中原网  日期: 2008-06-02  来源: 郑州日报  
李存葆

  中国作家采风团汤阴行暨第三届岳飞故里文化笔会5月28日、29日在安阳汤阴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李存葆、原《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崔道怡、江西省文联主席陈世旭、北京市作协副主席韩小蕙、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张瑞峰、湖北省作协副主席熊召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陆健、诗人商震等齐聚汤阴。在作家采风间隙,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李存葆、韩小蕙、熊召政、陈世旭等作家。

  核心

  提示

  1982年,时年36岁的李存葆在《十月》发表了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这部引发无数读者感动与泪水的作品为李存葆带来了终身荣誉,但他并不讳谈这部使他功成名就的小说是历史时代的产物。“散文最能代表我的写作水平。”面对记者的采访,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的李存葆少将似乎更乐意说说他的散文。

  作家要关注国家大事

  中国作家采风团在安阳汤阴刚刚“安营扎寨”,立即就形成了以李存葆为中心的“圈子”。大家相约饭后散步,更多的是为了聆听李存葆对于国家政治、经济的阔论。

  “在当今社会,作家应该关注国家的政治、经济大事。”李存葆对国家大事、民族命运的浓厚兴趣,时刻回应着他军人的身份和作风,令记者深深感受到他作为军人的忧患意识和作为作家的高度责任感。而此次应邀来到汤阴采风,也与这位军人心中的“岳飞情结”有着必然联系。

  “汤阴不仅是《周易》的发祥地,更是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乡,作为军人,我更崇拜这一点。”李存葆心目中,岳飞是中华民族气节的代表,在岳飞庙,李存葆略一思索,挥笔写下了“尽忠报国,永远是中国军人的精神坐标”。

  “将军散文”应运而生

  从小说到报告文学,再到散文,李存葆始终保持着对文学创作的热爱。李存葆爱读书在圈子里是出了名的,人们送他“读书将军”的雅号。而山东人的豪迈和军人的气质,使李存葆关心着与时代、与国家息息相关的大主题、大题材、大情感,洋洋洒洒、荡气回肠的“将军散文”也就应运而生了。

  “最终印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伟大的是它的文化,文化是人类心灵之树上结出的圣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心智果实的长期积累。世界千变万化但文学艺术却能贯穿人类的起始和终极……”认识到“文化”的力量后,李存葆把视野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创作范围,《我为捕虎者说》、《鲸殇》、《大河遗梦》、《祖槐》、《沂蒙匪事》等少则万言、多则四万言,洋溢着古文化韵味的系列大散文,宣告着自己独立的价值。“小情小调的软性文字不应该是主流散文,散文应该充满文化含量。”说到自己的创作观,李存葆认为,散文是讲究气韵、趣味的,而好的文章应该让历史检验。

  李存葆虽为知名作家,但却十分谦逊。散步归来,大家在将军住所聊天前,他执意要为“客人”泡茶,“我有好茶,尝尝吧。”那架势,是有好东西就坚持要跟他人分享的宽厚。

  “写作是一种生命的方式,我现在还在写。”“我的好多作品都发表在你们河南的《散文选刊》上。”李存葆对记者说。看到这位热爱写作、热爱生活的将军,敬意立即在心中升腾起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