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韩小蕙”,是从各种书报杂志的美文中。在中国作家采风团汤阴行的名单里,记者意外发现,“韩小蕙”竟然还是第六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者、光明日报《文荟》副刊主编、高级记者。作为驰骋于文学界与新闻界的“双栖人”,韩小蕙有着怎样的感悟呢?
一个“功利”的开始
记者:您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
韩小蕙:我是中文系毕业的,上大学之前就搞一些业余创作,到《光明日报》后也写过一些中篇小说。1985年,报社让我做文学副刊,那时还是以散文为主。我大概采访过上千的学者作家。大约过了一年左右,我感觉自己应该写散文。如果看到编辑也写散文,作者可能会和编辑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也会更加信任你。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于是就开始写散文了。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功利”的开始。
特别愿意做记者
记者:文学和新闻,您更喜欢哪个?
韩小蕙:我对新闻情有独钟。因为我感觉新闻对社会的推动力是特别直接的,社会离不开新闻。文学是一个慢功夫、滋养人心灵的东西。新闻在某些时候比文学的力量要大。我的理想其实是想做一名社会新闻记者,因为我还是属于比较忧国忧民的,比较喜欢干大事的。改革开放以后,一个城市没有几年工夫就起来了,我觉得这都是经济和政治的力量,不是文学的力量,文学在这个时候是很苍白的。
记者:您觉得文学很苍白,但您依然坚持写作?
韩小蕙:我好像是属于没办法(笑)。我的理想是做一个社会新闻记者,就是因为没做成,才做文化记者。我是属于比较认真做事的那种,在其位就谋其政。我特别愿意当记者,做专业的记者,做业余的作家。
记者:您大概发表、编辑了多少散文作品呢?
韩小蕙:几百万字吧。我每年编发有很多好文章,感觉报纸一天可能就过去了,大量的读者都读不到,于是我就每年编一两本散文集,把这些好文章集结成册,这是对读者有利的,对我的编辑工作也是个助力。这些年我编的散文集一共有51本。我还把很多好文章向各个选刊推荐,自己写点文章介绍。这样作者写一篇文章会收到很多反馈,作家也愿意给我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