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3  
PDF 版
直升机
连 载
旧黄河桥的整修加固
《失踪的上清寺》
阎崇年的故事
轻轻地抱住母亲
22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人物故事
阎崇年的故事
王见宾
中原网  日期: 2008-06-03  来源: 郑州日报  
  阎崇年先生治学清史,卓有建树,主讲的《正说清朝十二帝》登陆百家讲坛后,拂去了许多人思维中的清史迷雾,栏目收视率一度成为传媒领域研究的焦点。

  上世纪60年代初期,他从北师大历史系毕业,工作还未稳定,就戴上了“白专”的帽子,被下放到北京南口农场改造。

  一边是劳动改造、学习马列,另一边,他忙里偷闲阅读史学方面的线装书。这在当时是不被允许的,果然,很快就有领导根据举报找他谈话,告诉他要好好改造思想,不应该看线装书,看“封建主义的”的书!

  阎崇年回答说自己不想丢掉所学专业,而且历史书尤其是清史书籍在当时都是线装书……

  三天后,这领导找阎崇年谈处理意见,说这儿是改造思想的地方,那样看书会给群众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干脆给你排个夜班,白天在房间里,晚上抽空儿都可以看书,不影响人!

  这个人叫麻自通,是城里派去的大队长,许多年后,阎崇年不止一次地看望他,感激他当年对自己的照顾。而麻队长也坦白地表示,当时这样的处理,保不准会有人找麻烦,自己有一种矛盾心理,但是珍惜人才的思想压倒了一切!

  杨曾任山东大学历史系主任,对曲阜做过档案的研究,在文史档案方面具备相当的权威性,他这时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前身)历史研究所明清史研究室主任。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杨先生接待了从南口农场来的阎崇年,听了这位青年后学决心研究先秦史的志向,阅读了他结合劳动实践写就的《钻木取火辩》,在字里行间,他隐隐然感受到了一个史学才俊勃发的光芒。

  这次见面后半个月,阎崇年接到杨向奎的来信,杨先生对他提了五六点建议,大意是,研究先秦史的优势在西安而不是北京,从地上地下的文物史料看,在北京研究清史有巨大的不可复制的优势,这是块有待开发的处女地,随便丢个籽,就会有收获。

  对阎崇年来说,这无疑是漫漫长夜里的一盏明灯,他用了整整一个月时间琢磨这封信,最终决定了一生的方向。

  因为表现好,原本三年的改造时间缩短到两年半,1965年阎崇年回到城里的一所中学当图书管理员,图书室不对学生开放,数学老师不来,语文老师偶尔来一次,他干脆在书库里摆上了一张小书桌。同室的另一位管理员出身也不好,两人惺惺相惜,配合很好,这位同事离学校近,常常是阎崇年赶到时他已经打扫好卫生,并且主动担承了许多杂务,中午吃饭时有时两人一起出去,有时阎崇年看书看得欲罢不能时,同事干脆带饭回来。在后来最动乱的十年岁月,他就是在这里与世无争地读了十年书。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