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史海拾珠
3  4  
PDF 版
古代建筑的等级制
“左”“右”哪个大
汉武帝盛世推改革
唐诗是怎样“发表”的
安灯泡的人
雪线上的蛋花汤
幸福是个瞎子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汉武帝盛世推改革

中原网  日期: 2008-06-05  来源: 郑州日报  
  “秦皇汉武”是中国千年封建帝制的两座巅峰。“千古一惊”的秦始皇创建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统一大帝国,在历史上具有“秦者古今之界”,“后世皆事秦”的地位,而汉武帝既非开国皇帝,也不是统一功臣,他有何丰功伟绩,能与始皇比肩?

  实际上,汉武帝最有可能成为一个平庸的皇帝,因为坐享祖父与父亲留下的太平江山。可他在位54年间,却将汉王朝由繁荣推向鼎盛,其中的奥妙何在?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继承了祖父与父亲留下来的江山,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所获得的全部历史遗产。当时,经过文帝、景帝两代40年左右的综合治理,社会经济的繁荣程度已经相当可观,但这些遗产中也有负面的问题,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首先,国家对内的控制能力较弱,地方豪强横行,达官贵人奢侈无度;其次,整个国家在对外发展方面也呈现弱势,尤其是经常受到匈奴的凌辱。于是汉武帝拍案而起,“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

  在“文景之治”得到百姓无限好感的时候,贸然推行改革,将面临的阻力必定很大。汉武帝非常巧妙地将自己的改革意图借儒学大师董仲舒之口提了出来。这样,这场全面的制度改革与制度建设,就披上了“呼应思想家、政论家要求”的理论外套。

  中国的历代王朝素以“人治”闻名,皇上不可违,王命就是制度。而汉武帝却推行制度改革,这再一次显示出了他的雄才大略:一部推恩令,将地方政权的力量化解于无形;一部阿党法,将社会的监督机制激发到极限;盐铁官营的决策将财政权力归集到中央,在聚敛财富的同时又有助于行业规模的扩大与权威;独尊儒术的背后,用循循善诱的办法,让人们心甘情愿地捧起了圣贤的典籍……

  官员的整体素质能否得到有效的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吏治的好坏。汉武帝把全国分为13个地区,每一个区设一个刺史。他们的官职很低,每月仅600石的俸禄,却被赋予了明确的监察权力,负责监察月俸为2000石的地方高级官员,考察他们是否有不当行为,然后将考察结果带回中央。中央再据此对官员实施不同的处置,表现好的给予表彰和提升,表现坏的就会被贬职,甚至罢官治罪。

  刺史的特殊身份使得地方官员对他们敬若神明。不过,深思熟虑的汉武帝也想到了这个制度的另一个方面,为了防止刺史干扰地方官员的正常公务,他还专门规定,若刺史越权问事,地方郡守有权向中央提出上诉。这中间,就是一个互相牵制的关系,也使全国都处于中央的有效行政监察范围之内。

  同时,为了对宫城内部的达官贵人形成有效的监管,汉武帝又专门设立了官衔“私立校尉”,上至皇后太子,下至三宫九卿,全在他的监察范围之内。一定权力之内,为了方便履行公务,私立校尉甚至拥有先斩后奏之权。

  制度终归是制度,是写在纸上的条条框框,碰到不同的情况,是该死守原则还是不妨网开一面,维护大局?

  汉武帝时期,有一个罪名,叫“矫诏”,就是假传皇帝旨意者,处死。一次,受朝廷指派去地方巡查灾情的使臣嵇案,发现因为洪灾成千上万的居民衣食无着,他决定假传圣旨,授意当地官员打开粮仓济民。随即,嵇案向汉武帝汇报,请服矫诏之罪。可汉武帝看过奏折之后,却放在一边不予处理,因为这是做了一件于国于民有益的事。很显然,如果有利于国家的根本利益,汉武帝也会在执法的时候灵活变通。

  摘自《环球人物》

  一次,受朝廷指派去地方巡查灾情的使臣嵇案,发现因为洪灾成千上万的居民衣食无着,他决定假传圣旨,授意当地官员打开粮仓济民。随即,嵇案向汉武帝汇报,请服矫诏之罪。可汉武帝看过奏折之后,却放在一边不予处理,因为这是做了一件于国于民有益的事。很显然,如果有利于国家的根本利益,汉武帝也会在执法的时候灵活变通。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