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6版:又闻粽香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端午节
在民间“苏醒”
在怀念的日子里复兴传统
川豫孩子浓情迎端午
赛诗会上念屈原
粽子消费正走向常态
浓浓关爱
“包”进粽子
端午小长假
丰盛近郊游
“我们的节日”
包粽子赛厨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在怀念的日子里复兴传统
——端午节前随访市民
■本报记者 汪 辉 实习生 胡玉云

  家人团聚

  在工人路一家超市,前来买粽子的顾客络绎不绝。40多岁的吴女士,提着篮子,正在精心挑选不同馅料的粽子。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她,说起自己童年的端午节,仍是难以忘却:“在端午节的记忆里,除了有滚滚的麦浪,散发着淡淡清苦的艾草,酸甜的麦黄杏,更多的是拿着熟鸡蛋、鸭蛋,向小朋友们炫耀。”

  吴女士说,小时候,不管农活多忙,奶奶和母亲总是提前几天张罗包粽子,她也非常乐意和大人们到河滩打芦苇,然后包上满满的一大盆,放在清澈的井水里,成了家里一个星期的美食。所以,这个端午节能放假,她准备和家人在家里好好过个传统的端午节。

  “我们北方人过端午,就是包粽子,吃粽子,现在自己包粽子的少了。”“以前家家包粽子,串门的时候送上自己包的粽子,和邻居们说说笑笑,现在那样的气氛已经很少见了。”工人路上,两位老太太边走边唠,“往年的端午,儿女都是各忙各的,今年放假,一家人可以聚到一块,亲手包粽子,这才有传统的味儿。”

  探亲访友

  在伊河路菜市场,不少女士买荷叶准备自己包粽子,老板告诉记者,这几天买荷叶包粽子的格外多。

  张女士的儿子在外地上大学,虽然家里只有她和爱人在家,但她每年都坚持自己包粽子。她说,自己包粽子一来卫生,二来是送亲戚朋友,传达自己特别的心意。今年,赶上法定节日,她要多包些用于探亲访友。

  在郑打工的小李打算在端午节回老家看看。由于工作太忙,应酬多,他很少回家。“这次汶川地震,很多家庭失去了亲人,我突然觉得亲人太重要了。”

  怀念屈原

  “端午节来历的各种版本中,最普遍的说法是对屈原的纪念,这既是对历史人物的尊重,也是对民族历史的尊重。此外,端午节体现了民族的祥瑞,寄托了追求‘和合’的精神诉求。”律师李元红说,这是汶川地震后的第一个节日,这个节日除了让大家有个欢快的假期外,最主要的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所以他认为大家除了休闲,更应该学习古人的那种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为祖国奉献力量。

  “听说有三峡游、屈原故里秭归游、洞庭湖汨罗江之旅及赛龙舟等具有端午节特色的旅游线路。可我问了几家旅行社,都没有开,旅行社应该增添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线路。”李元红建议。

  “其实端午节的精神内涵远不只是吃。从春秋以来,端午一直是民间防疫祛病、避瘟驱邪、祈求健康的节日,它更是精神层面的节日,寄寓了人们平安和顺的美好心愿。”河南工业大学的彭昌平老师说,经历大灾之后,迎来的第一个节日端午节,将赋予中国更多的民族情结,促进人们民族情感的回归。

  今年的端午节成了法定节假日,市民对此如何看?又打算怎么度过这个节呢?昨日,记者穿梭街头,随机进行了采访。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