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7版:市县新闻·登封
3  4  
PDF 版
以循环能源实现集中供热
有山有水 有住有玩
花甲老人的奥运情结
展示嵩山文化 表达共同心愿
新登集团引入战略伙伴
观星台之“中”
抗震英雄同看《音乐大典》
全国乡土诗歌名家放歌嵩山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观星台之“中”
常松木
中原网  日期: 2008-06-18  来源: 郑州日报  
佚名 摄

  观星台是一个笼统的称呼,是一个普遍的叫法。古代多称为周公庙,有照壁、大门、戟门、测景台、周公祠、观星台、帝尧殿等历史建筑。一个“中”字在这里拉开了科技发展的序幕,掀开了民族文化心理的篇章。为了这个“中”字,周公姬旦进行了缜密的思考,进行了认真的观测,当他说出这个“中”字时,我们完全可以听得出他的心跳。还是回到西周初年吧,从历史的跫音中我们会感知到这个“中”字蕴含的秘密。

  周武王灭纣后的第十二天,他登上了嵩山,即周人心目中的天室山,在山上祭祀上天,告知殷商已亡,并祈求上天保佑大周。周人认为他们是夏人的后裔,嵩山是夏人的神山,“夏之所兴也,祝融降于嵩山,”夏人的先祖还被封为崇伯,那么理所当然嵩山也是周人的神山。周武王的这次祭祀,堪称西周的开国大典,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封禅。下得山来,周武王便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依天室,定天保”,即要在嵩山脚下的洛邑建立新的都城,以有效控制殷商的旧地。可惜的是,不久他就驾崩了。他的弟弟、摄政王周公姬旦继承他的遗志,开始营建新都。迁都毕竟是件大事,涉及王公贵族的利益,于是周公通过占卜,得出“王者必居土中”的结论。有了理论支撑,周公便在全国设置了五座表,而以嵩山脚下的阳城为中表,通过观测日影来确定天地之中。经过年复一年的测量,他发现阳城夏至日八尺之表的日影长度是一尺五寸,当时人们认为大地南北长三万里,并认为“影差一寸,地差千里”,日影一尺五寸,即说明阳城正处于大地南北的中点上。周公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地中”,国都三百里内为王畿,阳城距洛邑一百多里,在王畿之内,于是他便开始营建洛邑。

  周公测景台就是他当时测景的遗制。他受到大禹“以身为度”的影响,以成年男子的标准身高八尺为表高,垒土为圭,使圭正处于当地的子午线上。日中之时,表影正好落在圭上,记录下它的长度,日积月累,便发现了上天的秘密,原来表影长度有一个周期规律。于是。周公就定表影最长的那一天为冬至,表影最短的那一天为夏至,表影中分的那两天分别为春分和秋分,四季分明,这虽是营建洛邑的副产品,但这是惊天的发现,尤其是测得这里为天地之中,便使阳城在中国天文文化史上成为一个绕不开的“元点”。唐代僧一行进行天文大测量时,就派遣太史监南宫说来到阳城。为保存周公测景遗制,南宫说将土圭木表更换为石圭石表,并刻上了“周公测景台”五个大字,使人们永远铭记周公的大恩大德。元代郭守敬进行四海测验时,也来到这里,改进圭表测影制度,建立了四丈高表,即今天我们所见的观星台。

  周公测得阳城为天地之中,人们也在周公测景台后刻下了对联“道通天地有形外,石蕴阴阳无影中”。因为这个“中”字,人们认定这里是“中国”的起源地,中华、中土、中州、中原、中岳等词语中的“中”字皆由此而来,时至今日,脱口而出的“中”字,已成为辨识河南人的标志。正是这个“中”字,周公被尊为道隆元圣,成为儒家的道统正宗。明代时,河南知府周宣命登封知邝衍在这里创建周公祠,春秋两祭周公。还是这个中字,清代登封知县施奕簪创建周公庙照壁时,在照壁上刻下了“千古中传”四个大字。这个“中”字还蕴含着天地间的秘密,“天有心,地有胆,天心地胆在告县”,正是“中”字透过这句民谣,赋予了嵩山地区人民无比的自豪。

  观星台与“中”字的关系,频繁重复在文人墨客的吟咏里。元代诗人杨奂在吟唱:“一片开之石,愈知天地中,今宵北窗梦,或可见周公。”他要与周公进行心灵的交流。清代诗人刘仕伟在吟唱:“制作仰元圣,阳城观象台。建中资治辅,测影俩三才。地胆依中岳,天心应上台。登临窥日表,亲授指南来。”他在这里暗用了“天心地胆”的民谣。清代诗人李来章在低吟:“遗庙阳城阴,萧条隔暮林。山多春气薄,地僻野云深。片石饱风雨,残台阅古今。谁从千载后,圭影识天心。”他在这里发出了对“天心”的呼唤。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相见诗人对元圣周公顶礼膜拜的虔诚,可以听出对周公测得地中佩服得五体投地的由衷心声。

  3000年前周公用简单的圭和表演奏出的“天地之中”的交响乐,还在天地间回响,从中,或可听出周公礼乐教化的谆谆教导;听出后世人们尊崇周公“道通天地德蕴阴阳”心声,听出阳城、地中、元圣三部曲的和谐乐章。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