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6版:奥运之光
3  4  
PDF 版
本报记者走进“鸟巢”
第一届奥运会
约定
图片新闻
河南健儿争创“北京奇迹”
四五新帅卡西米罗昨日上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本报记者走进“鸟巢”

中原网  日期: 2008-06-20  来源: 郑州日报  
  早就梦想目睹“鸟巢”的无限风光,昨日记者第一次零距离感受“鸟巢”,领略它的魅力。

  走近“鸟巢”,第一感觉是:它太大了!从H1入口到H2入口,两个挨着的入口就有近一千米的距离,而且它也不是绕体育场环形相邻,因此难免迷失方向,而问路也不那么顺利,因为就连警察或交通协管都不一定说得清你要找的地方确切的行进路线。“找路难”的问题现在看来是比较突出的,毕竟开幕式将有9万多人到达现场。

  处处彰显人文关怀

  经过指引走进“鸟巢”内场,展现在眼前的完全是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红色的座椅诠释着“中国红”,清晰的比赛视频抬头可见,背后有赞助商设立的食品店和啤酒供应点。一边比赛、一边小酌,这哪是体育场里能享受到的待遇,可在“鸟巢”,这些都实现了。

  除了雄伟的赛场,许多别出心裁的细节让观众也感到温馨。单就厕所为例,与常见的标志不同,“鸟巢”的厕所标志非常卡通。男厕所的卡通小人穿“裤子”,女厕所的卡通小人不仅扎着两个小辫子,还穿着“裙子”,残疾人厕所的标志则是坐着轮椅的小人。

  站在赛场内任何角落,都能听到四周传出的悠扬歌声。如此巨大的“鸟巢”内,音效真是非常好。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场馆顶部一圈安装了24组音箱,每组音箱呈弯月状,朝着各个方向。在看台上,看台间的墙上也挂着许多音箱,无论在什么位置,都会被音乐所包围。这种人性化的设计让人赞叹不已。

  绿色科技典范之作

  进入“鸟巢”内部,放眼望去,座席颜色由“中国红”与“长城灰”组成,从上至下,颜色逐层加深,至底层时,已是一片浓郁的红色,与中心红色的塑胶跑道相得益彰,极富动感。

  “鸟巢”运用流体力学设计,模拟出91000个人同时观赛的自然通风状况,让所有观众都能享有同样的自然光和自然风。在顶部的网架结构外表面还贴了一层半透明的膜,共884块。使用这种膜后,场内的光线不是直射进来,而是通过漫反射,光线更柔和。

  为了减轻雨水汇聚造成钢结构负重,“鸟巢”的顶部钢架交错处,特意设置了近1000个雨水集水管,雨水沿着管道往下流,进入地下雨水收集中心,再通过处理后可用于场馆清洁和绿化浇灌。在这座“庞然大物”内,视觉上并不显得空旷。整个体育场结构组件互相支撑,形成网络状的构架,内部没有一根立柱。看台是一个完整的没有任何遮挡的碗状造型。座席上中下层之间错落有致,无论观众坐在哪个位置,和赛场中心点之间的视线距离都在140米左右。

  安检细致滴水不漏

  作为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鸟巢”的安全保卫工作绝对是最为严格的,场馆出入口有武警站岗,而安检措施可谓空前。以往的测试赛中,人员通过大门后,安保志愿者要用仪器对身体进行扫描,而“鸟巢”的安检则选用了人工手触式的检查,甚至连笔记本电脑和手机,都需要逐一打开进行检查。观众不能自带饮料、食品和打火机入内,而且安检门对金属高度敏感。虽然这一环节看似“冷酷”,但志愿者们的微笑让客人们感到温馨、积极配合。

  初次体验“鸟巢”,让记者深深感到中国工程的宏伟与先进,更体会到中国力量的伟大。

  本报北京专电 记者 刘超峰

  奥运圣火正在神州大地传递,奥运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在正式比赛到来之前,请读者跟随记者的目光,提前认识或再次了解一下这些凝聚着设计者、建设者和各方人士心血、汗水和热情的奥运场馆。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