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鸯
“事不过三”是句俗语。把“三”当做大限,意指如若一而再,再而三,则不会再等待、原谅。“事不过三”是中国人的约定俗成,中国人喜欢将“三”做个关卡。
此语使用颇广,以字为例:三人为众、三木为森、三石为磊、三水为淼……以三做界,区分单个的人和群众,单个的树木和森林,单个的石头和许多石头,单个的水流和浩淼泽国……以词为例:三思、三公、三军、三家村、三级跳、孟母三迁、三从四德、三长两短、三缄其口、三顾茅庐、三教九流、三头六臂、三贞九烈、三令五申、三皇五帝……能写出上百、强调“三”是大界的词语,改二显少,变四嫌多。
早在春秋时代,孔夫子便在《论语》中引述“吾日三省吾身”,说每日检查自己三件事看有没有做好,定三做适当界数。孔圣人还有句名言是:“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将三人做限。细品味,教人谦恭、尊重他人着实很有道理。
“事不过三”至今被人常挂嘴边。朋友三次失约或三度恶语相向,大概可以说明:他不看重你的约会或不再是你的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