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北川震区 一支敢于“亮剑”的防疫尖兵
新舟600下线
白沙镇村民自治促进和谐
全国公安抗震救灾英模在郑作报告
成为基层党建旗帜
志愿者艺术团成立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北川震区 一支敢于“亮剑”的防疫尖兵
——河南赴川第三批防疫救援队抗震救灾纪实
总领队周玉东在给灾区的孩子诊断病情。

本报记者 汪 辉 通讯员 尚 东

汶川告急!北川告急!四川告急!

四川特大地震,吹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生命救援防疫集结号。

5月17日,一支防疫救援队奉命从郑州出发,紧急驰援北川。

余震、飞石、塌方、堰塞湖、疫病……他们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批进入地震最严重的北川,并坚守到最后一刻,历时22天,行程7000公里。

22天来,在重灾区最前线——北川县桂溪乡、陈家坝乡的27个自然村,穿梭着他们忙碌的身影。

22天的生命砥砺,在重灾区穿越生死,他们战胜了不可想象的艰难险阻。

“你们不能走呀,北川离不开你们。”当他们接到卫生部、省卫生厅指令,奉命向安县开拔时,北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闻讯发来急电:我们当地政府高度信任你们,并强烈希望你们能留在北川。

河南人实在,河南人善良,河南人能干,河南人让人信得过!陈家坝乡卫生院院长文广德如是评价。

这就是被当地群众誉为“不穿军装但充满‘亮剑’精神的部队”——河南赴川第三批防疫救援队。他们来自郑州、洛阳、开封等7个地市的32家单位。30名防疫队员中,郑州20名。

这是一支被当地群众誉为“灾区人民的守护神”的防疫先锋队。面对灾难,他们迎难而上,敢打硬仗,善打恶仗,是一支充分展示河南人“亮剑”精神的防疫尖兵。

出征——

挺进重灾区最前沿北川

5月17日,星期六,下午1时。

市卫生局党委委员、局长助理周玉东,正在听取手足口病防治汇报,这时手机响个不停。

“玉东,现在有个紧急情况,省卫生厅接到卫生部指令,让河南省抓紧时间组建一支防疫救援队,这支队伍经过郑州市积极争取,由郑州市派20个人,洛阳市派10名专业队员,同时抽掉了其他5个地市的30台救护车。”电话里,市卫生局局长顾建钦向他征求意见。

“局长,我是分管疾控工作的,由我带队吧。我在部队多年,在处理一些紧急情况的时候,可能相对有一点经验。你放心,你不要看我瘦,我精神状态好,能够耐受得住。”周玉东二话没有说,就抢应下来。但此时,他的妻子正在市骨科医院住院治疗,可他顾不了这些。

“好,就这样定了,由你带队,所有的人员你来组织。”

一个多小时后,20名队员被确定下来。下午4时,参战队员在120紧急集结完毕。晚上9时,连夜奔赴灾区。此时,电闪雷鸣、暴雨如柱。

河南赴川第三批防疫救援队由32家单位的92名队员组成,分属于7个地市。对于总领队周玉东来说,前往灾区的路上,不仅要克服暴雨、余震造成的落石与塌方的危险,更要实现有效的组织,确保队员都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由于时间仓促,给养准备不充分。当时郑州市准备了20人的物资,结果突然间增加了62个司机,匆忙中,他们来了之后什么也没有带。“20个人的给养保障92个人。”雨中,望着浩荡的车队,周玉东深感责任重大。

途中,天气突变,风雨交加,车辆之间无法实现有效联络,时刻面临着掉队、人员安全、给养补给等问题。

“我们就是一家人,就是一个队伍,不分郑州,也不分洛阳……就是一个队,我是总领队,大家有什么意见给我提。”关键时刻,军人出身的周玉东果断决定,成立临时党支部,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5月18日凌晨2时40分,在三门峡市灵宝,救援队召开了一个会议,会议的议程包括两项:一是成立临时党总支,一是决定对队伍实行军事化管理。

这两项决议对救援队随后的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临时党总支的领导下,各个医疗单位被一条条坚韧的红线连了起来,每一项决定都能实现有效的传达;在军事化管理的组织下,队员们就像迎接冲锋号响起的战士,随时随地能够实现集结,随时随地能够高效完成任务。

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逐步深入,针对入川以来救援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党总支还号召在全体队员、尤其是党员队伍中组织开展“三讲三戒”(讲荣誉、讲贡献、讲科学,戒自满、戒厌战、戒形式)活动,从思想政治上凝聚了队伍的战斗力。

战斗——

覆盖疫情最严重的乡镇

一路上,队员们饿了就啃方便面,渴了就喝自带的水。

经过一天一夜的艰辛颠簸,18日晚上到达绵阳。

昔日繁华的绵阳,此时无水无电,满目疮痍……疲惫不堪的队员们,心情陡感沉重。

当晚,队员们露宿绵阳医学专科学校操场的水泥地上。20条薄被难挡灾后夜晚的阴寒。

“我们有一个要求,能不能给我们烧点开水,让大家能够吃一包方便面。”安顿下来,周玉东满怀希望找到校长。

(下转第二版)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