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7版:市县新闻·登封 上一版3  4下一版
登封市交出
救灾捐赠“明白账”
登封市发放
重点扶持行业燃油补贴
“俺家房子以后再说!”
书院“拜师”
登封援川防疫志愿者凯旋
嵩山绣女的奥运情缘
国地税协作 纳税人受惠
缓解登封电力不足局面
登封档案馆晋升国家二级
登封三大服务体系催旺农业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书院“拜师”
景苹丽
嵩阳书院“高山仰止”坊。 李永君 摄

一夜清新的雨赠给大地无限的芬芳,碧蓝的天空中飘着片片细纱般轻柔曼妙的白云,温情的阳光抚慰着嵩山漫山遍野的新绿,因为这新绿,因为这阳光,因为这刚刚洗去浮尘的蓝天和白云,我开始了一次嵩阳书院之旅。

踏青草夹道的石板路拾级而上,俯首望去,在那光洁的石阶上,依稀辨得出现代人对文化、对古迹的朝圣,辨得出一位位圣贤对儒家理学的执著探索。

和先人学者一起仰望着“嵩阳书院”的匾额,景仰、渴望、崇拜,在那一刻汇入心底又一并迸发:一个传递着知识,研读着文化,凝聚着华夏文明,又诉说着历史传说的古代书院,一所在遥远的中国宋朝就闻名遐迩,一所在现代文明繁荣时期仍保存完好的历史名校——嵩阳书院,伟岸深沉地呈现在我面前。

嵩阳书院让我想起曾经满怀激情的大学梦,今生无法逝怀,今世不言放弃。

和所有大学生一样,为了走进大学这座炫目的金色象牙塔,我们在学校里墨守成规、乐此不疲地完成了关于童年、少年和青春的作业,答完了一份份关于人生和成长的考卷,而考卷的答案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大学:有林立的教学楼;有充满阳光的洁净教室;有架着一幅沉稳老道的眼镜,博览群书、学富五车的老教授;有收藏着浩如烟海的书籍的图书馆;有飞扬着活力和青春生命的绿色操场;当然,还有在学校后花园的树荫、泮池边初品爱情芬芳的渴望……为了心中那圣洁的殿堂,我们一直努力,不曾放弃。

如今,迈过嵩阳书院的门槛,仿佛又一次迈进了大学校门。

嵩阳书院是静谧的,静得能让你和古人一起倾听鸟儿的啼鸣;嵩阳书院是肃穆的,肃穆得让你伸手可以触摸到历史的魂;嵩阳书院是清幽的,清得可以让你在光洁的石板路上感受到游人墨客对这座古老学府的热衷;嵩阳书院更是久远的,远得让你在将军柏裂开的缝隙里寻找历史的踪迹;嵩阳书院承载着厚重的学说和文化,在嵩阳书院正中的讲堂里,一代先师程颢、程颐、司马光、范仲淹等人在那里留下了关于儒学的思考。

讲堂很静,也很小,仅约十余平方米的面积。青砖铺筑的讲堂古老而素朴,一张课桌,几把古椅,给人许多关于先生和学生,关于“崇堂讲遗文”的想象,触摸着墙上古老的砖瓦和讲堂之上摆放的桌椅,我看到了在讲堂之上读诗吟句的先贤圣人,听到了讲堂之下一位位摇头摆脑诵读诗文的学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朗朗读书之声仰扬顿措,从门窗中传进整所院落,一房一物,一草一木便皆有了诗性,皆有了灵性。

讲堂呈现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微缩版,也是现代教育的雏形。

在这讲堂里,也或许在先圣殿中,也或者在书院的某一处房舍里,大师们研修出了理学,发扬光大了神圣的儒学,嵩阳书院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宋理学的最早发源地之一。

走出讲堂,畔池上遥遥地传来了“围着畔池转三转,来年一定中状元”的声音,相传古代凡考中秀才的都要绕桥一周,以示对孔子的尊敬。这一传说使得这座清秀玲珑的小小畔池被赋予了一层神秘吉祥的色彩。虽是一种传说,但在畔池边上仍有许多父母特意带着孩子来到嵩阳书院,来到这座被赋予了灵性的畔池上,为孩子祈求美好的学业和前程。他们的神态如同面对普度众生的佛一样,虔诚而认真地围着畔池转上三周。这一行为似乎已成为登封的父母,甚至是外地父母的一种潜在规则,他们都坚信,在嵩阳书院的畔池上一定能实现他们对于自己儿女所寄予的厚望。

不由得,想起了曾在嵩阳书院讲过学的范仲淹,吟咏起他《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