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奥运之光 上一版3  4下一版
金牌榜畅想
“玉龙”欢腾迎圣火
“祥云”有意暖红山
火炬手护跑手提前体验激情
这生日我过得容易吗
从“晓燕”到“燕妈”
第十六届
奥运会
图片新闻
0711奥题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从“晓燕”到“燕妈”
从“受伤”到“忍伤”从“被管”到“管人”

4年前雅典奥运会结束之后,记者与我省垒球名将王晓燕有过一次“面对面”。4年后,记者再次见到王晓燕,她的样子看上去没怎么变,举手投足间却增加了更多的自信和洒脱。

“以前我是打篮球的,虽然我们家是篮球世家,但我并不怎么喜欢篮球。当时打篮球就是为了能上一个好学校。上初中以后,经常在我家附近看见省垒球队在训练,觉得这项运动很像游戏,就喜欢上了。后来在省财院施怀周老师的带领下,逐渐练上了垒球。1984年我进入了省队。”王晓燕回忆说。王晓燕作为一垒手,可谓是球队防守的第一道门户,凭借出众的技术和经验,无论是在省队还是国家队,王晓燕都是一垒的防守尖兵。

从1988年第一次入选国家队到1994年第一次离开国家队,队友对于王晓燕的称谓从“晓燕”变成了“燕姐”;1998年,王晓燕第二次回到了国家队,此时她已经是一个孩子的母亲,队友亲切地称王晓燕为“燕妈”。2000年,由于伤病的原因,王晓燕与悉尼奥运会擦肩而过,2004年,王晓燕终于登上了奥运赛场,这位可爱的“燕妈”成了队中年龄最大的球员。雅典奥运会之后,王晓燕又代表河南队参加了全国十运会,此后她才逐步淡出运动场。

从“受伤”到“忍伤”

长时间的比赛训练,王晓燕的身体多处存在伤病。全国七运会之后,饱受伤病困扰的王晓燕离开了垒球队,成了当时河南省体委的一名普通会计。深知文化知识欠缺的王晓燕一边接受治疗,一边熟悉新的工作岗位。1995年,工作才一年的王晓燕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拿到了会计证。随后的日子,王晓燕成家生子,成了上班族。1997年,省队召回王晓燕征战全国八运会,热爱垒球的王晓燕忍受着伤病毅然回到了队中。1998年,王晓燕再次穿上了国家队战袍。

“我第二次回国家队时,孩子只有11个月大,当时我也舍不得,但为了自己喜爱的垒球,我还是回去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王晓燕动情地说。这一次回归国家队,王晓燕和她的队友们为了2000年的悉尼奥运全力奋战,伤病的不断侵扰,王晓燕最终与悉尼奥运会无缘。不过她没有放弃。2003年在日本征战女垒世界杯的王晓燕受到了最严重的伤病。“当时就是一个转身动作,可后来就感觉下半身不会动了,为了能打完比赛,我缠上绷带继续上。”王晓燕说。就是这个动作,导致王晓燕的髋关节错位,因为备战雅典奥运会期间,得不到及时休息,王晓燕的髋关节错位成了陈旧性损伤,而且直接导致其左腿股骨头有坏死的可能。“我当时就一心想参加奥运会,没有考虑自己太多的伤病。”王晓燕凭借超人的毅力和对奥运梦想的渴望,忍受着巨大的伤病登上了雅典奥运会赛场。王晓燕说:“我无怨无悔。”

从“被管”到“管人”

作为中国女垒的元老级人物,王晓燕在全国十运会之后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垒球赛场。第二次退役的王晓燕成了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竞训处的一位管理者。“说实话,这一次工作,我感觉比当初做会计强,毕竟这份工作能经常与运动员打交道,我很喜欢。以前我也是运动员,我很能体会到运动员到底需要啥。”王晓燕笑着说。

在郑大体院竞训处,王晓燕要接触很多与办公室有关的电脑操作。“电脑我以前接触的不多,所以要从头学,虽然难度挺大,但凡事都怕认真不是?”

离开了垒球赛场,但王晓燕对垒球的热情没变。平时她还会和以前省队的老队友们打打慢垒球。在与记者谈到是否还想参加北京奥运会时,王晓燕爽朗地笑了,“我也想啊,不过真要是那样,我恐怕都成‘燕奶奶’了,还是别去影响年轻人了。”

本报记者 陈 凯 文 李 焱 图

王晓燕:为了奥运 无怨无悔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