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化产业增辉灿烂历史星空
提前批已录39593人
艺术本科A段征志愿
专家村支书陈长海
中招25日开录
民兵防汛应急营列队待命
新郑建冷鲜肉厂
城中村改造配建17万平方米廉租房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上接一版)北部的拜祖广场、轩辕丘、黄帝纪念馆、中华文明圣火台等景观,汇聚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与精神,凝聚着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中部的黄帝祠、指南车、汉阙、轩辕桥等景观,构成了中国历史文化大观园;南部的中华姓氏广场,有镌刻中华姓氏的百家姓墙和体现中华礼仪之邦的九鼎,使之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城市广场、世界华人的团圆广场。
此外,近年来新郑市先后成立了黄帝故里开发建设促进会、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新郑姓氏文化研究会、嫘祖文化研究会等研究机构;黄帝故里、始祖山(轩辕庙)被列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祖山被命名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文化产业增辉灿烂历史星空
——写在“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际本报记者 党贺喜 通讯员 刘根松
新郑黄帝故里景区大门前,巍峨庄严的汉阙敞开博大的胸怀,喜迎八方宾朋前来拜祖寻根。

——写在“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际

本报记者 党贺喜 通讯员 刘根松

(上接一版)北部的拜祖广场、轩辕丘、黄帝纪念馆、中华文明圣火台等景观,汇聚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与精神,凝聚着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中部的黄帝祠、指南车、汉阙、轩辕桥等景观,构成了中国历史文化大观园;南部的中华姓氏广场,有镌刻中华姓氏的百家姓墙和体现中华礼仪之邦的九鼎,使之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城市广场、世界华人的团圆广场。

此外,近年来新郑市先后成立了黄帝故里开发建设促进会、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新郑姓氏文化研究会、嫘祖文化研究会等研究机构;黄帝故里、始祖山(轩辕庙)被列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祖山被命名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强势品牌 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

2008年5月8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对新郑市“诚邀大家、顺应大势、塑造大名、瞄准大变、推动大成,强力打造黄帝文化强势品牌”的做法做出重要批示——“新郑的五大驱动取得了明显成效,要认真总结,不断创新,继续推进,坚持几年,必有好处。”

是的,连续三年的拜祖大典无疑使“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这一品牌成为中原文化的强势品牌,而三年来的实践也表明,这一强势品牌正在强力推进新郑以黄帝文化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聚焦黄帝故里景区,“拜祖仪式”让寻常百姓现场感受中华盛典。自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成功举办以后,景区便组建了专门的礼仪队伍,修建和购置了舞台、音响等服务设施,于每周的周六、周日、法定节假日等固定时间和游客的随时预约,为前来寻根的海内外游客举行拜祖仪式。同时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设置了三项、六项、九项等不同规模和档次的拜祖仪式服务项目。据不完全统计,自2006年4月推出此举以来,黄帝故里景区共举行各类拜祖仪式近1000场次,其中重要团组400多场次,涉及副省级以上领导300多人次。

保护好黄帝品牌“老字号”。“天地玄黄,东方曙光,文明始祖,中华炎黄”。《黄帝颂》,这首新郑最新的“流行音乐”,已经成为该市官方手机电话的“固定彩铃”。而唱响《黄帝颂》还在于新郑人的另外大写意:新郑市以超前的理念、超前的眼光,一次性“打包”抢注了160多个中英文域名和通用网址,凡与黄帝文化相关的人名、地名、景观、事件、行为都进行了保护性注册。毫无疑问,随着黄帝文化产业的开发以及相关旅游产品的推出,大规模集中抢注也为以后商标注册、专利申请、产品促销等一系列相关环节打下了坚实基础。

黄帝文化开发真正具有“造血功能”。通过有关各方的运作,就在今年拜祖大典前两天,河南省黄帝故里建设基金会在拜祖广场揭牌。基金会旨在联络、团结海内外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华人华侨,共同为宣传黄帝文化、建设黄帝故里服务。这是非常值得书写的一笔,它标志着黄帝事业真正具有了“造血功能”,黄帝文化研究与开发真正步入市场化运作轨道。在挂牌当天举行的捐赠仪式上,除郑州、新郑两级政府分别注入100万元的启动资金,社会各界和知名人士现场捐赠15笔计190.3万元。

与此同时,通过链条式开发,使黄帝文化旅游产品大扩军。大典迎宾专用产品,从前年的近乎为零迅速发展到去年的黄帝故里迎宾酒、黄帝丝巾、红枣产品等十多个品种,今年又增添了祈福牌、平安带等多种旅游产品。

文化营销 激活满城春水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建设作出了新论断,提出了新要求,这使我们新郑这个文化大市、文化强市如沐春风,政府如何操盘好‘文化营销’,用无形文化的隐性力量助推新郑经济发展,必将成为我市坚持科学发展观,致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又一主攻方向”。谈起“文化营销”,新郑市市长吴忠华直抒胸臆。

如何把优质教育资源、丰厚文化资源的隐性力量提升为硬实力?新郑市在抢抓机遇。与此同时,新郑把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不动产”,实施保护性开发,这些珍贵的“星星”被一个个地串了起来:在发掘车马坑的基础上建立了郑王陵博物馆;依托全国重点保护文物郑韩故城,建成了《诗经·郑风》流传地溱水河畔景观再现郑风苑等,成片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区,经串联和整饬后,既展示了历史面貌,又促进了商贸旅游的发展。在“黄帝品牌”的主导下,黄帝故里、始祖山的“黄帝文化寻根游”,郑风苑、郑韩故城遗址的“郑韩文化探古游”,欧阳修陵园、白居易故里的“历史名人名胜游”,孟庄的枣乡风情游等精品景观相互辉映、珠联璧合,千年古城的历史文化顿时凸现。

通过市场运作、整体包装策划宣传等一系列营销举措,新郑的大文化、大旅游产业取得了两大突出效应——

人气聚集效应促进旅游繁荣。黄帝故里游的火爆效应波及郑州、开封、洛阳、许昌等周边地区,实现了良性互动、共同繁荣。2006年,新郑市实现接待游客225万人次,同比增长5倍,旅游总收入达到5.2亿元,同比增长3倍。2007年,新郑市各景点共接待游客249万人次,带动相关产业6亿元。今年上半年,该市共接待游客140万人次,景区直接经营收入150万元,同比增长12%,带动相关产业3.5亿元,同比增长13%。

产业连锁效应推动多业繁荣。拜祖大典的成功举办,激活了新郑整个城市,真正实现了以文化扩大开放、推动发展,形成“一线穿珠、多业繁荣”的良好局面。市内宾馆客房入住率直线上升,皇宫酒店等主要宾馆客房入住率由过去的60%上升到90%以上;以新郑大枣为主打的15种旅游商品营业额大幅度增加,仅大枣就销售60万公斤,销售额达2500万元。此外,由开封、许昌等周边城市发往新郑的公交车以及市内出租车也呈现“多拉快跑”的旺盛势头。

文化软实力 提升经济硬实力

文化一旦“嫁接”经济,就会产生极强的引爆力。这种引爆力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既有当前的也有长远的。

炎黄广场地处新郑市中心,总面积5万平方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县级广场,却因其独特的“周末大家乐”广场文化活动创举与北京钟鼓楼文化广场、南京汉中门文化广场等60个广场齐名,于去年10月份被一并入选“全国特色文化广场”。 “周末大家乐”以其互动性强、群众参与广的优势被评为“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自2006年创办以来,已演出150多场次,直接参与群众280多万人次。炎黄广场已成为新郑市群众文化活动的航母,被百姓称为“没有大门的剧场”。

以新郑的人才资源为例,短短12年时间,新郑市把天时、地利、人和发挥到极致,以龙湖镇为核心,迅速崛起一座大学城。如今,在新郑,已聚集了18所大中专院校,10万在校大学生,蓄积了在全省乃至全国独特的“智力库”。高校汇聚、人口猛增、信息聚集、智力优势等等,无疑让新郑的经济社会发展如虎添翼。如何“营销”好高校这笔“动产”,使文化优势转化为生产力?新郑市打开了一个又一个“传输通道”:承担课题、举办培训、科技文化“三下乡”以及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次第展开,经过拓展链接,学校与地方的双赢之路正在不断延伸。

灿烂历史星空与现代文化产业文明同辉,特别是随着拜祖大典为新郑打造的“烫金名片”, 一年一度的拜祖大典使新郑人提前在春天收获了秋天的硕果,吸引了诸多海内外客商到新郑投资创业,带来了投资拉动效应,实现了经贸唱戏。有据为证——2006年拜祖大典期间,新郑市与客商签约合作项目36个,总投资额73.2亿元;2007年拜祖大典期间,新郑共签订投资项目46个,合同总金额103.6亿元。今年拜祖大典期间,新郑市一下子就“掂”来资金百亿元,签约项目52个。这组节节攀升的数字见证着软硬实力互为彰显的丰硕成果,随着一批新的项目签约、落地,全市将掀起新一轮的项目建设高潮。

站在新起点,如何谋求新跨越? “新郑未来的发展,实力靠经济,影响力靠文化。只要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产业,新郑的腾飞就有了坚强而丰满的两翼。我们还要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而且会越走越稳、越走越宽。”新郑市委书记赵武安信心十足地作答!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