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嵩山文化
回归精神家园
■本报记者 左丽慧 实习生 庄 园 文 唐 强 图
备受瞩目的“嵩山申遗”准备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中。日前,由中国工人出版社推出的《嵩山故事系列丛书》再次把读者的目光吸引到嵩山,从生动有趣的嵩山故事中了解了嵩山文化。这套丛书主要内容是什么,推出的背景如何?昨日,记者对丛书的主编及部分作者进行了采访。
七大板块解读嵩山
“与以前出书想做‘大’不同,出这套丛书就是想做‘小’。”新任市长助理、该丛书主编齐岸青在谈到出书的设想时表示,当初策划这套书,就是为了对郑州历史文化、嵩山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同时对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也提供了“精神动力”,读者通过阅读这套丛书,就能对嵩山历史建筑、嵩山文化有一定了解,而且“各册独立成章,以讲故事的方式,既有可读性,同时也具有市场价值,读者愿意购买”。
《嵩山故事系列丛书》副主编、市文化局副局长张向荣介绍说,早在2006年年底就确定了《嵩山故事系列丛书》这一选题,从策划到成书,历时3年。“确定选题后,就决定由市艺术研究院阮志斌、吴小妮,市作协专业作家赵富海、郑兢业、傅爱毛,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恪,省作协作家苗梅玲分头创作,同时邀请市文联作协秘书长申剑为文学统筹,可以说,这套丛书是省会文艺界集体智慧的结晶。”张向荣告诉记者,这套丛书分为《嵩山艺术大观》《嵩山文化遗存》《嵩山神话传说》《嵩山民俗民风》《嵩山地质地貌》《嵩山少林禅武医》《嵩山佛道儒》等七册,从不同侧面反映博大深厚的嵩山文化。
素材鲜活故事生动
“我在这套丛书里写了《嵩山艺术大观》《嵩山地质地貌》两本书,写作的过程对我来说就是一次难忘的精神洗礼。”市作协副主席赵富海告诉记者,嵩山地质的“五世同堂”,嵩山文化里的禅武医少林文化、儒释道三教合一以及独特的建筑文化,令人惊叹。“我2006年年底接到创作任务后,就一头扎进了登封,通过走访、采风,掌握了大量信息后才返回郑州开始写作。”
赵富海表示,原来只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深入了解、写作后,才觉出身上担子的沉重:“嵩山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根,而中原文化又是中华文化的根,要让读者了解嵩山文化,自己一定要写好!”于是,赵富海坚持用鲜活的素材,把生动的故事穿插在写作中,从而引起读者兴趣,三易其稿,才最终定下书中的主要内容。
“只要看完这套丛书,对嵩山文化一定会有全面深入的了解。”申剑表示,围绕嵩山进行的文化、历史、民俗等方面的阐释,一定会让读者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