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7版:市县新闻·登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栓保”之路
骗子公司敛财百万
少林寺获
“哈瓦那政府荣誉勋章”
登封再发
民间文化遗产普查令
登封开展卫生大整治
登封5名火炬手确定
少林武校“红色”弟子遍天下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栓保”之路
——吴鲁智的45年农技人生

本报记者 李晓光

自豫剧《朝阳沟》唱红神州大地以来,很多戏迷发问,在《朝阳沟》原型地——登封市大冶镇,究竟有没有剧中男主角栓保?可以这样回答,也有也没有。尽管栓保是艺术创作中的人物,而像栓保那样立志返乡务农,并立志“在农村干它一百年”的回乡知识青年确有其人。

他叫吴鲁智,1965年原登封县委举办过他的事迹展览,被誉为现代生活中名副其实的“栓保”式回乡知识青年。他现任大冶镇人民政府农技推广研究员、协助员。他是我国首位获得正高级职称的基层农技人员、是郑州市农技推广战线唯一教授级土壤肥料专家、是登封市唯一两次受省政府嘉奖的科技人员。一分荣誉,十分责任。45年来,无论形势千变万变,可他立志在农技推广战线干一辈子的决心从没变;45年来,他逆着风风雨雨,走过了一条极其曲折而又不平凡的“栓保”之路。

返乡务农 誉为“栓保”

1963年,吴鲁智高中毕业那年,登封县的棉花亩产才三斤八两。为改变这一低产面貌,他横下一条心,要在农技推广战线上闯出一条路来。于是,吴鲁智参加了河南农学院的函授学习,并在本村办了一所农业中学。他通过田间试验,摸索出了不同肥力条件下的棉花合理密度为:“高肥水地四千五;中等肥地为六千;山岗薄地可超万”。总结出了“合理密植早打顶,无虫无草百斤棉”的经验。1965年,农业中学棉花试验田创下了亩产皮棉213斤的高产记录。省教育厅把他办的农业中学树为全省教育战线一面红旗,县教育局要他转公办教师。可当时他想,在农技推广战线上刚刚起步,怎能就此止步呢?便主动放弃了这次转正的机会。为此,朋友和爱人都责怪他是机械唯物主义者。

纵然如此,他并没有动摇在农技推广战线干一辈子的决心。紧接着,《人民日报》报道了他返乡务农的事迹。他还光荣地出席了原开封地区回乡知识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被团省委树为科学种田标兵。

路遇险阻 迎来曙光

1969年,县农业局选招他为农民技术员,先到海南搞玉米制种,后又调他到告成公社八方村蹲点,并组建了农科站。他面向生产广泛开展了对品种、播期、施肥、灌水、防治病虫害及间作套种等十余项目的试验示范活动,成功地推广了玉米移栽、麦黄玉米、移栽白菜、一年三熟等十余项先进农业技术。1978年他作为登封市科技人员的唯一代表,出席了省科学大会,被省委、省革委树为先进科技工作者。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吴鲁智作为一名农民技术员(合同工),能被省委树为先进科技工作者,使一些人犯了红眼病。在1979年合同工改制时,硬是挡着不给他办转正手续,当时身处逆境中的他,虽然“调资没他的份,评职称没他的事”,可他看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空前高涨的大好形势,使他昂起了倔强的头颅,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农民渴望学习科学种田知识的洪流中。在1978年至1983年的5年中,他应邀奔走全市10多个乡镇,为200多个村的农民直接作技术讲座达300多场次,还编写有“种好小麦技术要点歌”、“小麦品种特性歌”、“秋季农作物品种特性歌”、“常用肥料特性歌”等科普材料,印发给广大干群达30多万份。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路遇险阻,迎来了曙光,1984年,他再次被登封市科技人员推选为唯一代表出席了河南省科技表先大会,1985年他被录用为科技干部。

退职二线 心系一线

1990年,吴鲁智退居二线,改任大冶乡协理员。有关领导对他说:“市直的协理员大都休息了,你要想休息也可以”。对领导的关怀,他思绪万千,作为一名登封市唯一受省政府嘉奖的先进科技工作者,怎能光吃闲饭不干事呢?

当时,他面对在农业生产中出现的不科学施肥现象,开展了配方肥料的研究,经过多年田间试验,终于研究出了在石灰性土壤施用磷酸一铵,可比施用磷酸二铵、过磷酸钙、钙镁磷肥平均亩增小麦100多公斤,农民每季可增收节支100余元的科研成果。该项研究于1996年获河南省星火三等奖。

为使这一科技成果尽快转换成现实的生产力,他得到了省农业厅土壤肥料站领导的大力支持,并请吴鲁智多次在全省土壤肥料会议上介绍有关磷酸一铵的施用技术及经验,把他研究的“磷酸一铵掺合尿素”的配方,推荐为配制配方肥料的最佳配方。目前,由河南省土肥站牵头,已在全省组建配肥站达130多个。2003年,农业部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作为重点推广项目。

近年来,他面向群众搞科普,在有关报刊上发表了《配方肥料特性歌》、《主要农作物缺肥症状歌》、《看墒整地歌》等多篇科普文章。吴鲁智还根据农时季节,经常在登封市及大冶、徐庄、石道、君召、颖阳等乡(镇)作技术讲座,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与此同时,吴鲁智还发表多篇有影响的论文,如《磷酸一铵在石灰性土壤上的肥效及施用技术的研究》,被美国《化学周刊》刊用。吴鲁智在退居二线十余年间,面向生产搞科研,一连获得七个项目的科技进步奖,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地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

路有曲直 贵在坚持

吴鲁智在农技推广战线已经奔波了45年,45年来,他一脚踏入“农门”从无动摇,无论是农科所、农业局、农技站,都没有离开“农”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于2000年获得了国家人事部、农业部颁发的“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资格证书,农业部还授予他“全国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吴鲁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扎根农村,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为农民搞农技推广工作已45年了。目前,他虽已年过六旬,又担负着家庭的重担,可领导又批准延长了他的退休年龄。让他在“农村干一辈子”的大道上,迎着朝阳,继续奋进……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