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瞎编作文,捡了百万元交还失主
日薪1斤玉米
与6000万年薪
免费开放博物馆的善政打了折
一个工厂和一个生产基地的形成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免费开放博物馆的善政打了折

天降石球

是一种什么现象

冰雹,就是空中降下来的冰块,有的地方也管它叫冷子。人们多见下冰雹,有谁见过冰雹裹石球而下呢?这稀罕事竟在炎炎夏日出现了:7月27日,在广州市番禺区的大龙村和凌边村,烈日中冰雹突至,惊煞村民。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冰雹里竟然裹挟着小石球,小若豌豆,大若玻璃球。(7月28日《广州日报》)

又不是下陨石雨,天降石球,这样一幅图景颇难解读。中科院广州市地球化学研究所教授匡耀求给出的解释是,这是热岛效应之下,城乡结合部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由于热岛效应,气温一高,水汽和污染物就会随着气流上升,到达一定高度变成污染物颗粒与水汽的凝结物。凝结物会往下落,但因为上升气流不断向上的推动作用,凝结物一时降不下来,在这样一降一推的过程中,凝结物会不停旋转,慢慢地就形成了球形,等到了一定重量就会降落下来。

冰雹裹石球而下,被说成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就在专家的说法里,也能看出它所呈现的不自然的部分。它不是必然的自然现象,石球是污染物颗粒与水汽的凝结物,假如一地没有那些特别的污染物颗粒,就会下洁净、纯粹的冰雹,而不会裹进这种小石球。与其说它是自然现象,不如说它是环境严重污染的产物更为准确,是一种非自然的现象。我们每天都要仰望的天空,由蓝变灰甚至变黑,是一个过程。过去不知道,现在刚知道,它的深处,由悬满明亮的星星,到有一天看不到星星,再到密布不停地旋转着的小石球,这又是一个过程。而在这些过程里,尽是人类不善待自然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小石球既是直接的污染物,按照经济学的说法,它还是那些污染性企业带来的负外部性,即它们的行为所造成的成本。污染性企业从污染行为中获取了巨大的收益,但这些外部成本,污染性企业并没有去承受,都像小石球一样,“砸”到工作于斯、生活于斯的民众头上。

天降石球,这是很恐怖的现象。它以感性方式告诉人们,环境污染,能带来种种的意想不到。今天能下石球,明天人们还将吞吃什么更为可怕的环境恶果,谁能想象得到? 今 语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在北京国际新闻中心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明年,中国1200多座国有博物馆将全部免费开放,不能免费开放的遗址和古建类博物馆也会根据情况适当降价,包括北京故宫和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据7月29日《新京报》)

这是好事儿。平日里大门紧闭的博物馆开放了,普罗大众能够沾些文博的仙气,关键是能和国际接轨。因为有着博物情结的法国和英国,95%以上的民众喜欢流连博物馆,像世界顶级的大英博物馆据说除1972年的几个月外,其余时间全部是对公众开放的;而法国的卢浮宫,对公众稍有吝啬,但在周日也对外开放。所以,中国艺界人士,到了欧洲乐得几近癫狂。

国内可不一般。林林总总,满打满算,国内博物馆也只有2400多座,国有的大概是1617座,少得可怜。据说今年已经开放了600多座,加上明年开放的,国有的博物馆似乎大都向小民张开了怀抱。然,谁又能感受到博物馆开放的好呢?人们只知道,今年春节期间,福建博物馆向公众免费“试水”期间,馆藏文物“受伤”频频,损失高达10万元,结果搞得该博物馆关门大吉了事。

一直神秘兮兮的博物馆陡然免费开放,小民们蜂拥而入图个新鲜很自然,对于从没见过的展品摸摸弄弄,充满好奇有何不对呢?熙熙攘攘的人多乱象和展品受伤怨不得观者,说大了是中国的博物馆给中国人吃的闭门羹时间太长,说轻了是馆方组织不到位,管理有瑕疵。

当下正处暑期旅游黄金档,更借京奥东风,再提免费开放博物馆的信息,或真能在大众心里激荡起再到博物馆看看的潋滟冲动。这其中也有很多老外,但在老外的文化里,越是顶尖顶级的国家级博物馆,越要免费开放。且不论老外,对咱们自己的观众而言,最想看的岂不还是故宫和兵马俑那样的博物馆?这样的博物馆不免费,免费开放博物馆的善政就仿佛被打了折。

张敬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