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5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龙王乡田王小学
新华路小学
新郑市第三高级中学
龙湖镇第一初级中学
均衡教育 “新郑模式”的创新动力源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均衡教育 “新郑模式”的创新动力源
本报记者 党贺喜 通讯员 时军敏 赵 建
新郑市教育体育局局长陈文彬(中)和教师们在一起评课。
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田淑兰(前排右二)在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左一)、郑州市教育局局长司福亭(右一)陪同下赴新郑市视察。
新郑市四大班子领导慰问师生(自左至右依次为:副市长景雪萍、人大常委会主任高林华、市委书记赵武安、市长吴忠华、政协主席陈莉)。

——来自新郑市教育体育局的报告

核心提示

近年来,新郑市切实把教育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统筹规划全市基础教育发展,围绕“以改革创新促发展、用特色内涵铸辉煌”的工作思路,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深化中招制度改革,强化学校管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得以逐步提升,实现了区域教育工作的均衡发展,不仅较好地解决了择校问题,而且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高考成绩连续多年保持在郑州市前茅,连续7年被评为郑州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新郑市先后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市、全国少儿美术教育基地、全国少儿版画先进集体、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市、河南省教育管理先进单位、河南省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河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县市等诸多荣誉。

教育部及省市领导多次视察新郑市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新郑市的做法在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讨会上进行经验交流,受到国家、省、市领导的称赞,被多家媒体关注和报道。2005年12月21日,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田淑兰深入新郑市调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评价新郑市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识高、起步早、措施实、效果好”;2007年1月,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工作会议在新郑召开;6月,该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在全国规范城市义务教育收费工作交流会暨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汇报会上做了经验介绍,受到了与会领导的好评;12月20日,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巡视了新郑市“两基”工作,对新郑的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2007年2月,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河南调研时说:“新郑市的做法很好地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择校问题,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新郑的经验应该在全国推广。”

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新郑市历届政府都把“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名学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不断加大投入,深化体制改革,强化机制建设,区域内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学校之间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在新郑市,学校基本无差别,学生基本不择校,群众比较满意。

合理调整学校布局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为了改变全市农村中小学数量多、规模小,有限的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合理运用、校际间差距过大的状况,新郑市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根据《新郑教育发展规划》,在调整工作中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合理配置,规范管理”的原则,按照“高中建在县城、初中建在乡镇驻地、完小建在中心村”的思路,进一步整合全市教育资源,加快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做好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充分利用闲置校舍发展学前教育,实现加快布局调整进度与加快幼教事业发展速度的“双赢”。经过4次大的调整,初中从上世纪80年代的288所,调整到目前的28所(其中24所为农村寄宿制)。小学由当初的304所,调整到目前的137所完小、59个教学点,已经形成初中以寄宿制学校为主体,小学以寄宿制学校、非寄宿制完小和教学点为格局的农村义务教育体系。科学合理的布局,实现了规模化办学,使办学效益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

加强城乡学校建设

均衡学校办学条件

新郑市的做法首先是加大投入,实现办学条件的均衡。上世纪末,根据三级办学的原则,对办学条件差的学校的经费投入实行政策倾斜。1997~2002年六年间,全市用于加强学校建设的资金1.2亿元。2002年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施以来,对教育的拨款增长比例均达12%以上,每年都安排2000多万元经费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2006年以来,新郑市政府每年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投入增加到了3000万元;先后实施了城区学校新建改建、危房改造、农村初中实验室餐厅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寄宿制学校改造、全市课桌凳更新和体育设施建设等工程,并为全市所有学校更新了教师办公桌椅,为教师办公室和高中教室安装了空调,为全市所有学校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目前,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均达到郑州市标准化学校标准。

其次是宏观调控,实现师资资源的均衡。大力推行人事制度改革,2001年开始在全市教育系统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合同制,有效地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规定新进大中专毕业生第一年不留城,前三年不进城,在穷困及边远的薄弱学校任教,每月增加50元的补贴;每年从全市选出60名教师,每人享受每月500元政府津贴,随工资发放(2008年享受名额增加到了75名);全面实施了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扎实开展“三查三评”活动,切实做好年轻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和城乡交流工作,使全市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师德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为新郑市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师资保障。

改革高中招生制度

建立均衡发展机制

1997年,新郑顶住各方压力,强力推行“给初中分配名额,为高中均分生源”的招生办法,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运行机制。

给初中分配名额,即改变过去全市统一划定录取分数线的招生办法,依据乡镇学校的初中毕业生数、学生的巩固率、市政府督导室、教体局各科室对各乡镇、各学校全面评估成绩等因素,把普通高中统招生的全部名额分配到乡镇和学校,一个乡镇一个录取分数线,对各乡镇考生进行录取。为高中均分生源,即:普高招生录取时按照成绩、男女生比例等因素将考生名单通过计算机分成若干等份,打印成册,由各普通高中校长按所招计划人数抓阄抽取,实现了各普通高中生源质量的均衡。

十几年的改革历程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更触动了各乡镇政府和学校领导,对扭转义务教育阶段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扼制择校现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使初中由升学竞争向办学水平竞争的转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遵循教育发展规律

切实规范教学管理

十多年来,新郑市的教育事业能够保持基本均衡发展的势头,也得益于切实加强对教育的科学规范管理。

一是坚持教学工作的“四个不动摇”,即坚持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经常性中心地位不动摇;坚持教学改革在学校各项改革中的核心地位不动摇;坚持教学基本建设在学校各项建设中的优先地位不动摇;坚持教学质量在学校发展中的首要地位不动摇。“一切围着学校转,学校围着教学转,教学围着质量转”,这是新郑市抓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聚精会神抓教学,一心一意谋发展”,这是新郑市抓教学工作的行动口号和工作方式。

二是深入推进校本教研。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近年来新郑市确立了“减加并重,标本兼治,多管齐下,减负提质”的工作思路。出台了“三控制”、“五加强”的教学管理要求,即控制学生课外作业总量、控制考试次数、控制作息时间;加强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加强教学研究、加强教学改革、加强学生指导、加强师德建设。积极推行课堂教学改革,认真推行“诱思探究”、“调节教学”和“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知识的自主建构等过程。

三是开展丰富的教学评比活动。从教体局领导到学校领导,认真开展“听、评百节课,查百项管理,访百名学生”三百活动。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中扎实开展“课堂教学达标晋级活动”和“新课程达标评优活动”、“优质课比赛活动”、“教学标兵”评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

围绕全市发展大局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近几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十七大把教育当做关注民生的第一项工作来抓,新郑市把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把“科教兴市”作为新郑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建立健全、完善贫困生救助政策,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失学;在全市扎实开展“读书富脑”、“书香校园建设”和特色学校建设,用文化建设推进学校特色发展,丰富全市教育事业的内涵;在开展学生习惯养成和感恩教育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切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入学工作,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免费为全市中小学学生进行了一次体检,为全市所有学生购买了校方责任保险,有效地保护了在校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投入152.12万元,为全市在校就餐的学生发放生活补助,为学生创设了更加和谐的育人环境;职业教育实行政府买单培训,开创了全国县域范围内职业教育免费培训的先河。2008年,该市实现了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市人民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今后工作中,新郑市将继续按照十七大的要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以改革创新促发展,用特色内涵铸辉煌”的工作思路,更加突出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协调发展和规范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开创新郑市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努力推进各类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愿望和需求。让更多孩子公平享受优质、均衡的教育,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