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下一步宏观调控
将在平衡木上跳舞
每个人都体验着自己的奥运
懂感恩的竞赛心态升华了奥运精神
重在参与的意义
减不下温度的“择校热”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减不下温度的“择校热”
择校热为何持续“高烧”? 给择校热降温需双管齐下
一个愿打 一个愿挨
敲门砖
一箭双雕
歧 视
房产商受益

2008年5月15日,武汉召开规范改制校部署会,要求今年秋季,所有改制校原则上停止办学体制改革,恢复公办学校性质,接收就近对口入学学生;对转为公办学校确有困难的改制校,可改为民办或者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7月4日,武汉市54所改制校转制方案正式出台:撤销学校6所,恢复公办性质学校20所,规范为社会力量独立举办的民办学校5所,规范为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23所(其中初中16所)。

家长们发现,转为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16所民办初中,几乎都是各个区最好的初中。7月7日,改制初中招生报名开始,大多数民办学校报名情况十分火爆,校门前几百米的择校大军蔚为壮观。很多人不禁问道:改制初中被取消了,择校热为何不见消减?又将如何为择校热降温呢?

规范改制校后择校热不减

7月7日,是规范改制校后武汉市民办初中招生报名的日子。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学校门前都排起长龙,报名现场十分火爆。武昌区的武汉市武珞路奥山中学,今年择校费虽近2万元,但还是接到了1000多份报名表;青山区的武汉钢城德才中学,今年择校费较往年提高了6000元,且计划数略有减少,但一天就收到了700多份报名表,据了解这是该校收择校生以来最为火爆的一年;江汉区的武汉一初志远中学,招生计划约500人,报名人数超过千人。该校校长说:“总体人数与去年持平。”

有些小孩根据就近对口入学原则,本来可以直接进入一些优质公办初中读书,但是这些学生家长还是宁愿掏高额择校费让孩子到民办学校就读。有位家长说:“我的小孩所在的学校既是公办校,同时也办了一所民办校。民办校收费高,老师收入肯定高,好老师当然会向民办校转移,我思考再三,决定还是多掏点钱,让孩子读民办校。对孩子来说,好老师最重要。”

7月15日,武汉市民办学校“电脑派位”结束,16日录取名单张榜公示。7月17日,记者来到武汉英格实验中学,看到很多被电脑派位“选上”的学生家长赶来交上万元的择校费,这个费用跟去年相比增加了6000元。其中一位傅女士告诉记者:“为了给孩子找一个好学校,全家人在孩子五年级时就开始到处打听,跑关系。最终确定了这个学校。现在赶上规范改制校,孩子的择校费比以前增加了一倍多。但也只能无奈接受了。为了孩子能够有个好的学习环境,花再多钱我们做家长的也愿意出。”

记者还发现,民办学校择校费的大幅度增加,使得一种新的择校模式初露端倪:有些二类学校通过收取一定的借读费,招收不对口区域的学生。在东湖社区的教育聊吧中,有网友反映,武汉一所二类初中,开出3000~6000元不等的择校费,而且是以借读费的名义收取。不少家长虽然知道这属违规,但仍表示可以接受,毕竟比民办校的择校费少了很多。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武汉远城区的很多家长也纷纷加入“择校”队伍。现在武汉远城区发展迅速,交通便捷,武汉市好的民办学校,也吸引了很多远郊的家长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也希望把孩子送到市区学校就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择校热。

择校热为何持续“高烧”?

改制校发端于1994年,当时国务院提出基础教育主要由政府办学,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实行“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办学。后来这些学校统称为“改制校”。

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管理学张安富教授说:“改制校成立之初,拓宽了教育经费筹措渠道,但后来逐渐变味,在金钱驱使下,一些公办重点初中、小学纷纷改制,设立分校,实行‘一校两制’,本部接收就近入学的学生,分校则收取高额的择校费。而那些原本比较薄弱的学校由于缺乏资金,发展较慢,两相对比,义务教育就陷入了‘好学校更好、弱学校更弱’的不良循环。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情迫切,都希望把小孩送到好的学校就读,为小孩以后的发展提供更高更广的平台。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择校费涨价了,他们还是会考虑择校。”

在武珞路奥山中学,一位汉口的黄女士告诉记者:“‘电脑派号’时我的孩子没被摇到,我来看看能不能通过另一种途径进入学校,如果不行孩子只能到家旁边的二类初中就读了。我的孩子成绩一向都不错,就这样让孩子去二类的学校,肯定会影响他的学习,今后想要进一个好的高中、考上好的大学就很困难了。然而,有些区域的对口学校,很多都是重点学校,这些区域的家长就没有择校的压力。跟他们比,我们是又出钱又出力,真不公平啊。”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范先佐说:“择校热没有退减,这主要是因为目前优质教育资源稀缺,而招收择校生的民办校,其师资配备、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等沿袭改制校,这对家长颇具诱惑。”

武昌两所普通初中负责人表示,改制校退回公办,可谓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对众多学生和家长而言,仍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退回公办的改制校实行就近入学,但学校的名牌效应,肯定会吸引不少家长暗地里“择校”,钻空子将孩子塞到这些学校。

东湖小学的一名学生家长称,现在每家就一个孩子,家长辛苦就是为了孩子将来有个锦绣的前程。在这种观念的左右下,“择校热”想要降温,尚需时日。

给择校热降温需双管齐下

在采访中,不少家长和老师表达了一个相同的观点:适合自己孩子发展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好学校。如果家长仅仅希望通过选择一个好学校,使孩子将来可以考上一个好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这种价值取向本身就很片面。一个适合孩子的学校不一定是升学率高的学校,但是它却是更有利于孩子全面发展的。

武汉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负责人说:“武汉市一直在为每个学生享受平等的教育做着努力。随着政府教育财政的不断增加,民办学校将不断规范为公办身份。政府为了保证每个学生‘有学上’,制定了就近入学的原则,就近入学范围都是各个区政府严格划定的。各个区域的教学质量的差异,将通过政府引导民办学校逐渐转型、公办的学校不断进行标准化建设来实现。这将是个长期过程。”

湖北省政协委员罗秉武认为,培养孩子成才,光强调文化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对于择校热一时难以改变的现状,学校和社会可以采取一些缓和性措施。例如,加强对择校费的管理,增加透明度,避免暗箱操作,使择校尽可能的公开公平;政府在教育经费投入上应向薄弱学校、普通学校倾斜,并选派优秀教师、校长充实到薄弱学校、普通学校,尽量实现学校间的均衡发展;定期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示范活动,普通学校、薄弱学校也可选派教师、校长到名校兼职学习。据新华社

本版漫画均为新华社发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