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有多少赛事报道
让人失望
请尊重失败者的拒绝采访权
又是一个笑话
北京奥运
带给我们什么
尴尬新政策: 农民工不愿成为城市人
中国接待百位外国政要纪实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尴尬新政策: 农民工不愿成为城市人
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成为新市民 尴尬一:社会保障不能转移
不愿放弃土地 尴尬三:技术水平低增大流动性
农民工游走在城乡之间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实行“迎接新市民工程”让广大农民工有机会真正享受到“市民”待遇,这对长期遭受社会歧视的农民工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项工程在湖北8个县市试点两年来,却遭遇意料之外的“尴尬”:许多农民工宁愿守着自己的农村户口,不愿意成为“城市人”。

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成为新市民

据记者了解,2006年,湖北在汉川、应城、石首、京山和潜江等8个市县试行“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这项工作最核心的就是为进城务工者转换身份,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可以在城镇落户。

记者在相关文件中看到,文件规定可以在城镇落户的6种人条件相当严格。例如第四条:“在城镇投资入股,个人投资达10万元以上,合法经营1年以上,年盈利超过3万元的农村户籍劳动者。”这种要求很少有进城务工人员能达到。对此,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巡视员周腊元表示,湖北进行这项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进城者必须“收入比较稳定,不会在城市出现‘贫民窟’现象”。

截至今年1月份,有10000多名已经进城就业多年的“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成为新市民,并享受城镇市民待遇。武汉市政府评选表彰666名“优秀农民工”,并将他们及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转为武汉新市民。

即便条件苛刻,据记者了解,在这些试点县市,还有相当一部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不愿意成为新市民,他们守着自己的农村户口不放,除了不愿意放弃土地外,不可转移的社会保障、流动性大等因素,也让他们不能安心“洗脚”进城。

尴尬一:社会保障不能转移

2007年初,作为试点城市之一的潜江市出台了扶持农民工的十项就业政策。然而,潜江市委常委、副市长段天玲表示,一些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并不愿从农村户口变成城市户口。

她说,办理城市户口需要办理养老保险,而农民工绝大多数是流动就业,他们在不同的单位和地区之间频繁流动,相当一部分在城乡之间、在务农和打工之间反复流动,绝大多数农民不可能在一个城市连续缴纳养老保险达到15年。而且养老保险目前仍被分割在2000多个统筹单位,由于地区间的利益矛盾,农民工的养老保险不能在城市间实现同步转移,他们只能提取个人账户下的保险金,企业交纳的只能留在当地。尽管前不久,有关部门公布了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可转移的政策,但统筹基金仍然不能转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办与不办社会保险,对农民工都没有多大意义。

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工运研究所副所长郭悦和宜昌市委常委、副市长胡家法等业内人士建议: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是一个关系数亿人几十年养老的重大问题,亟待由中央政府做出周密论证,并制定全国统一的政策。他们认为,可以考虑建立全国联网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每个农民工按身份证号码发放一个社会保险号和一张社会保险卡。在这些劳动者变换就业单位时,“卡随人走,费随人缴”,使其社会保险能够在不同城市、不同单位间衔接。

尴尬二:农民工

不愿放弃土地

荆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任万伦介绍说,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公共建设步伐加快,城郊土地的价值不断飞涨,一亩地的占用费从最初的几万、几十万涨到现在的上百万。如果农民工转成城市户口,就意味着丧失土地经营权,不仅享受不到政府补贴,与土地相关的所有实惠都要失去。

任万伦说,我国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政策,使农民工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既不是城市居民,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当前单一的土地制度,造成土地流转不活,农民工既不愿困守土地,又不愿舍弃手中土地经营权,他们将土地作为“退而谋生”的手段,总抱着“万一在城里混不下去,还可以回家务农”的想法。

尴尬三:技术水平低增大流动性

汉川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局长李学琦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康欣木业是汉川一家民营企业,主要进行木芯板的初级加工,工人每天的工作就是把木头抬到机器上剥树皮,尽管每个月工资有1200元,但仍留不住工人。因为康欣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同样是体力劳动,农民工挑一天沙可以挣到70元,一个月做25天就超过了康欣的收入。因此,这家企业工人流动性极大。劳动强度高、报酬水平低,导致农民工打工稳定性偏低,他们稍不如意就可以辞职走人。

有关专家还表示,随着迎接新市民工程的展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配套设施和公共资源的不足将日显突出,政府应加大这些配套设施和公共资源的建设进度,为农民工变成市民提供现实基础,让他们与其他市民享受到相同的国民待遇。 据《经济参考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