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0版:卫生健康 上一版3  4下一版
医患桥
本期答疑
本期嘉宾: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 李生建
健康快讯
中华慈善总会唇腭裂免费治疗医院
秋季话养生 遵循三原则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秋季话养生 遵循三原则
预防原则进补原则

本报记者 李笑展 郑 磊

初秋,暑气未消,秋阳余热,加之时有秋雨,湿度偏高,感觉更加闷热,故有“秋老虎”之说。白露以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人们尤易患病,故有“多事之秋”的说法。

从养生角度看,如何让身体由炎炎夏日中的“亏空”转为储存能量度过漫漫寒冬,是人们尤为关注的一个话题。如何在秋季养生?记者走访了省会中医专家,为你奉上“秋季养生三原则”。

营养原则

郑州市中医院中风一科主任医师楚海波介绍,秋季养生,首先饮食上要讲原则:宜少食辛味,多食酸味,即减少食用辛辣口味的食物,如葱、姜、蒜、韭菜;多食用口味酸涩的水果、蔬菜。

秋季的养生准则与春夏两季截然不同,主要是以养人体阴气为本。饮食以滋阴润肺,回收阳气为主,即平稳地完成夏冬两季热、冷的交替。多食性温之食,少食寒凉之物,以巩固摄入体内的正气。

此外,饮食原则可依据节气的变化相应调节。

补肺润燥,要多食用芝麻、蜂蜜、水果等柔软、含水分较多的甘润食物。一方面,可以直接补充人体的水分,以防止嘴唇开裂等气候干燥对人所产生的直接伤害;另一方面,通过这些食物或药物补养肺阴,防止因机体在肺阴虚的基础上再受燥邪影响,产生疾病。早晨饮淡盐水,晚上饮蜂蜜水,既是补水分、防便秘的好方法,又是养生抗衰的重要内容。

总之,秋季进补要甘润温养,既不可过热,又不能太凉,要以不伤阳不耗阴为度。

楚海波提醒,秋季宜多食温食,少食寒凉之物,以保护颐养胃气。如过食寒凉之品或生冷、不洁瓜果,会导致温热内蕴,毒素滞留体内,引起腹泻、痢疾等,故有“秋瓜坏肚”之民谚,老人、儿童及体弱者更要注意。

预防原则

秋天是寒暑交替的季节,由于气候干燥,冷暖多变,人体一时难以适应,极易发生疾病或诱发旧病。因此,入秋后保健防病就显得尤为重要。

郑州市中心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赵州凤说,秋季天高气爽,人的食欲提高,多食暴饮易使胃肠负担加重,功能紊乱。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易引起腹部着凉,致使肠蠕动增加而导致腹泻。预防秋季腹泻重在保养脾胃,防止胃病复发。

秋季早晚及室内外温差较大,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抵抗力减弱,给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机,极易使人伤风感冒,容易引起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患有慢性气管炎和哮喘的病人,症状也容易加重。因此,在秋天应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加强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

秋季是心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由于天气变凉,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寒冷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血液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赵州凤提醒,心血管病人要坚持服药,坚持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积极防治感冒等,以避免诱发加重心血管疾病。

进补原则

俗话说:“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依照我国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理,秋季需要进补,适当进补是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的最佳时机。

秋凉进补宜先调理脾胃。

经历了漫长的酷热夏季,人们由于频饮冷饮,常食冻品,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故秋凉伊始忌贸然进补。大量食补品,会骤然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一下承受,导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乱,出现胸闷、腹胀、厌食、消化不良、腹泻等症。所以,秋季进补之前要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时期,可先补食一些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如鱼、各种动物瘦肉、禽蛋以及山药、莲子。

此外,奶制品、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均宜适量食用。药食兼优的芡实也是调理脾胃的上等佳品,它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物质,且有滋补强壮、补中益气、开胃止渴、固肾养精等功能。

专家提醒,秋季进补不要过多地食用温热食物或者药物,如羊肉、狗肉、人参、鹿茸、肉桂等,否则极易加重秋燥。但阳虚体质者如果一味清热,反而会适得其反。身体虚弱、患有慢性疾病的朋友,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进补,以达事半功倍之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