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奥运之火 上一版3  4下一版
8
6.58亿中国观众
实时收看闭幕式
返 乡
惜 别
奥林匹克美术大会
我市4件作品入选
祝福健儿梦想成真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8
气氛美妙让人醉21世纪版的北京
北京天高云淡,景色宜人,令国外友人流连忘返。 本报记者 李利强 摄
8月25日,在乌兰巴托市中心,一名蒙古国小朋友挥动着国旗欢迎参加北京奥运会的运动员回国。 新华社记者 郝利锋 摄
在北京,志愿者随处可见。他们脸上带着微笑,有求必应。 本报记者 李利强 摄

8月世界刮目看北京

世界共享盛宴

8月8日,北京奥运会辉煌揭幕,“鸟巢”精彩纷呈,世界为之惊叹。据美国调查机构统计,全球各地约20亿人从电视上观赏奥运会开幕式,人们称之为“惊艳”的“中国魅力之夜”,展示了一个东方古国的历史和当代文明成就,向全球传递了和平的心声。

伦敦发行量很大的《旗帜晚报》说:“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奥运会在壮观的演出中开始。”路透社的文章说,奥运开始了,争议将被冲淡,欢乐拉开序幕。

竞技展开,北京成为激情之地,英雄涌现,新纪录不断诞生。当牙买加飞人博尔特技惊世界,接连刷新100米、200米世界纪录的时候,喝彩之余,人类赞叹于自身极限不断被突破;世人在期待与兴奋中追踪美国“飞鱼”菲尔普斯在“水立方”八夺金牌、七次打破世界纪录的过程。

选手们的杰出表现吸引了许多国家的领导人:美国总统布什偕家人“转战”赛场为运动员鼓劲;俄罗斯总理普京穿着浅色短袖T恤和牛仔裤,乘坐奥运村里的电瓶车悠闲参观;韩国总统李明博偕夫人在手球赛场为韩国队员摇旗加油……一位外国体育评论员这样说:“北京成了不少国家政要‘休闲’的去处。他们难得放下冗务,轻松享受体育。”

精彩的赛事极大地调动了各国人民关注奥运会的热情。在法国,许多人放弃度假“黄金季节”,留在家里通过电视观看精彩比赛;在伊拉克,人们挤坐在饭店、咖啡馆的电视机前,为运动员加油;在索马里,绝大多数家庭买不起电视,人们便通过广播了解奥运会的情况;这时候,战乱地区的民众暂时忘却了杀戮和贫困,走出心灵阴影。

赛场还将欢乐和荣耀传向世界各地。14日晚,图布辛巴亚尔在男子柔道比赛中为蒙古国获得历史上首枚奥运会金牌,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一夜无眠,烟花漫天,人们高唱国歌,纵情欢乐。巴拿马名将伊尔彬·萨拉迪诺历史性地夺得男子跳远金牌后,举国上下一片欢腾。8月,在全球五大洲的每一片土地,每一个角落,人们都在为奥运健儿加油,为他们的出色表现欢欣鼓舞。

赛场也是交流舞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4支运动队伍汇聚在一起,代表范围之广史无前例。一位欧洲评论家这样说道,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把奥运会构想成体质、意志和精神的全球融合,但是只有14个国家参加了1896年首届奥运会。“今天,奥林匹克见证了长足历史进步;今天,世界共享盛宴”。

气氛美妙让人醉

“在北京,我们看到最多的就是穿着专门服装的志愿者,脸上带着微笑。他们无处不在,有求必应……这里的一切给人的感觉是:工作非常周密,非常严谨。”法国《费加罗报》一名记者这样谈到对北京奥运会的感受。

有着类似感受的,还有美国《纽约时报》记者乔治·韦切伊。他在报道中说,“本来打算写写北京糟糕的空气”,但“理由不足”。他飞抵北京,在机场遇到了志愿者赵梦晨,得到悉心照顾。这个小伙子细心、自信,感染了韦切伊。他的稿件这样写道:“这一经历使我在中国度过的第一个小时简直美妙得不能再美妙了。”

亲身经历,亲眼所见,发现真正的北京。这些日子,世界各地记者来到北京,他们穿梭于赛场内外,奔波在大街小巷,挖掘各种细节,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千姿百态。

法新社记者吉尔桑德·朗堡走入一个社区按摩室,体验盲人按摩,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心态。记者以白描式的笔触,通过细节刻画了两位勤勉、善良的中国残疾人。他们自食其力,开朗乐观,活得有精神,于平淡之间,感染了外国记者。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黄安伟住进了一座四合院。这位美籍华人用心观察周围的志愿者、邻居的“奥运心态”,对比自己小时候收看奥运比赛和今天人们看奥运的异同,得出了一些切身感受:今天的中国人更开放了,他们愿意向世界展示自我,他们拥有强烈的爱国心,和世界各地的人们一样,为自己的国家而自豪。

观察北京,发现变化,人们为之感慨。英国的保罗·凯尔索说,他的最深印象是:北京准备充分,人们充满自信。海关人员、志愿者、公交司机和保安人员高效有素,奥运村堪称完美,交通便捷,整个城市装点得分外漂亮,洋溢着奥运氛围。凯尔索说:“北京奥运会也许会像大多数盛大的晚宴那样,难免出点小问题,但是,现在每个人都在微笑。”

来自英国诺丁汉的游客迪·肯德尔在北京四处游览,观看比赛,加入到欢乐的人群当中。他说:“在这里很自在,很愉快。北京人热情欢迎我们。他们在欢庆,也希望我们加入。”

中国民众是奥运快乐的重要部分。美国男篮选手科比说:“球场气氛一直在沸腾,感染着我们尽情发挥。”俄罗斯女子3000米障碍赛选手萨米托娃夺得金牌后说:“北京一切都很棒,观众又这么热情,这就是我打破世界纪录的原因。”法国《费加罗报》的评论文章说:“中国人懂得享受奥运的真正激情,北京美妙的气氛让人沉醉。”

21世纪版的北京

8月16日,路透社的一则奥运报道颇有些抒情色彩:“奥运会主办城市北京一早在一片阳光明媚中苏醒……天高云淡的北京让很多欧洲游客想起地中海地区晴朗宜人的天气,有关北京空气质量的争论烟消云散。”

10日,中美男篮上演大战。加拿大记者米罗·瑟内蒂格钻进一个小百货店,观察北京人的反应。小店内,一些人正在聚精会神地观看电视屏幕上闪烁的画面。101︰70,中国队输了。瑟内蒂格注意到,面对失利,赛场上的姚明很平和。在小店买冰镇啤酒的一位女士说:“美国队非常强大。但是,我们的运动员能从中学到一些东西,挺好的。”瑟内蒂格通过观察,没有发现外界担心的所谓中国人“狂热的民族情绪”。

德国专栏作家拉尔克·汉内曼说,大多数中国观众展示了良好的体育精神。他们不仅为本国运动员欢呼,也为他国运动员获胜鼓掌加油,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心胸狭窄。

西班牙《先锋报》记者拉斐尔·波奇说,北京变了,让人耳目一新,深层次的变化更值得关注。这个新型社会充满生机和信心,发展日新月异,文明在国家生活中举足轻重。

体验、发现的同时,人们开始反思。美国著名评论家查普曼认为,那些总爱挑刺的人需要抛弃陈旧的心态,“全景”地看待中国。

报道北京奥运会的英国记者布伦丹·奥尼尔批评一些西方人透过“偏见多棱镜”挑剔中国。他说,北京奥运会精彩纷呈,令世人难以忘怀,为历史留下一笔丰富遗产。

英国人安迪·布尔说:“我们脑海中残留的印象已经过时,这是21世纪版的北京,给人信心,令世界充满希望。”

新华社记者 夏文辉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