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安阳400余名中学教师“集体开博”
新闻出版改革大提速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新闻出版改革大提速
新闻出版改革大提速
改制在“面”上怎么推? 体制转换是难点人员安排和资金来源是关键改革面临新问题
如何保证公信力
学术期刊怎么改改制后的企业集团如何定位 市场化之路“不可逆转”传媒业加快“上市步伐”
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而在改革开放之初,谁也不曾设想:新闻出版——这个极具“政治色彩”、曾被认为是单纯的“喉舌”与“传声筒”的行业,也会走向市场化的改革道路。但在30年后的今天,这一切变成了现实。

2008年,对作为文化产业领域最具意识形态特性的新闻出版业来说,注定不平凡。6月,新闻出版总署明确提出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三年三步走”的战略部署。这也就意味着,“转企改制”不再是新闻出版单位内部“边边角角”的“修补”,而是“脱胎换骨”的转变。

“转企改制”的难点与关键

9月2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辽宁考察新闻出版工作。他强调,要打破过去地域、行政级别对出版资源产业化的界限,进一步加大出版体制改革力度,新闻出版领域体制改革要提速。

自从2003年实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以来,试点的新闻出版单位根据各自的情况,实施了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的改革,积极开展跨媒体、跨地区的经营,进一步增强了市场主体的活力。

2008年4月10日~11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新闻出版业在试点的基础上,将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今后三年新闻出版改革时间表、路线图基本确定。

在图书出版方面,今后三年将大力推进158家中央在京出版社(含副牌)改革,计划年底完成50家出版社的转企改制;三年内基本完成103家高校出版社转企改制,今年任务是20多家。

报刊业改革将分三步走,国有企业主办的报刊社改革排在第一阶段,依次是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主办的报刊社、部委所属报刊社,目标是培育10至15家大型综合性传媒集团;整合行业、学科等多种资源,培育强势期刊群。

“今年推进新闻出版改革,跟前两年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不仅有路线图,还有具体的时间表,使得改制更加快捷,推进改革的力度更大了。”7月15日,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司长余昌祥接受采访时表示。

改制在“面”上怎么推?

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在中央的强力推动之下已全面提速。

据了解,在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伊始,中央确定了9个综合性的试点地区,同时确定了35家改革试点单位,其中新闻出版业有21家。重庆的《电脑报》、新华社的《中国证券报》等都在试点之列。目前,《电脑报》、《中国证券报》以及《机电商报》、《中华建筑报》、《中国计算机报》等都已实现整体转企改制。

随着试点期结束,改制在“面”上怎么推?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司长余昌祥告诉记者,目前提出了三步走,第一步:改革国有企业主管主办的报刊社;第二步,改革协会、学会、社团办的报刊社;第三步,改革党政机关主管主办的报刊社。按照中央确定的改革思路,继续保留事业体制的有三类:党报党刊、时政类报刊和公益性报刊,除此之外的其他报刊,无论是学术类,还是大众读物类,都要转企改制。

体制转换是难点

“改革本身是利益关系的大调整,目前进行的以新闻出版单位为前驱的整个文化体制的改革,其难度不亚于30年前的国有企业改革。从前,新闻出版单位是有行政级别和行政待遇的,政府机关也把新闻出版单位当做安排人事的一个部门,现在要脱钩,难度可想而知。所以,改制不仅是体制的改革,还是利益的调整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同时还是观念的改变。” 经济管理出版社社长张世贤向记者表示。

张世贤社长告诉记者,开始于1978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走过了30年历程,那个时候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是自下而上向前推进,企业希望能挣脱计划体制的束缚,获得更多的经营自主权。而现在进行的新闻出版业的改革,是要在很大程度上切断这些机构和上级主管部门的从行政到经济的联系,是自上而下向前推进的,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

“大家觉得在体制内生活得很好,相安无事。尽管竞争很充分,但是各自有各自的领域,各自有各自的地盘,各自有各自的生财之道,并不太希望打破这种体制。”张世贤社长分析。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也在相关场合提出新闻出版改革“体制转换是难点”。“过去新闻出版单位是按照行政级次配置的,有什么样级次,什么样的部委、省,才能办什么报、刊。一个省要有多少个出版社,多少家报纸,多少家期刊。这就造成了资源浪费,该发展的发展不起来,不该发展的也死不掉,就形成了一种僵化的体制。”

人员安排和资金来源是关键

无论怎样转制,人员安置和资金来源是“转企改制”绕不过的“坎儿”。

2008年8月7日,当国家工商总局正式向英大传媒集团颁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和企业集团登记证的时候,我国新闻出版改革走出了新的尝试。国家电网报社与同为国家电网公司旗下的中国电力出版社有限公司整合成立英大传媒集团。这其中,国家电网报社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个完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转企改制的报社,而中国电力出版社有限公司是中央国家机关所属出版单位中第一家整体转制的出版社。

国家电网报社成立于2005年12月27日,是国家电网公司依法出资设立的新闻单位。由于国家电网公司本身是大型国有企业,国家电网报社从成立时就是企业性质,《国家电网报》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党组机关报,在发行渠道、广告经营上没有多少竞争,但在办报质量、经营管理、发展壮大等方面一直是“自我加压”。国家电网报社由于拥有《国家电网报》、《国家电网》杂志、《国家电网动态》电视周刊等国家电网公司核心媒体,在改制过程中资金保障可靠,人员也得到妥善安置。

相比年轻的国家电网报社,同为国家电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的中国电力出版社有限公司,其前身可追溯到1951年的燃料工业出版社,迄今已有55年的历史。

2008年年初,在国家电网公司整合直属产业资源的一系列动作中,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文化资源,国家电网报社与中国电力出版社有限公司重组成立英大传媒集团。

“国家电网报社成立时间短,历史包袱小,在劳动用工上较为灵活,整个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中国电力出版有限公司成立时间长,在科技出版领域知名度高,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专业出版人才队伍,是集团发展的宝贵资源。为此,我们采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则,逐步淡化固定编制员工和聘任制员工的区别,实行统一管理,整个人员安排过程比较顺利。”英大传媒集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事实上,早在2003年试点伊始,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下称“《通知》”),对财政税收、投资和融资、资产处置、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以及人员分流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

“由于《通知》对人员的社会保障以及人员安置等提出的措施比较优惠,一般而言,不会出现大的震荡和阻力。”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司长余昌祥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这个文件在2008年年底到期,现在中宣部、财政部会同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部委,正在对这个文件进行修改。此次修改不是收缩原来的政策,修改之后的文件只会比原文件的规定更优惠、操作性更强,也更完善。”

改革面临新问题

如何保证公信力

据了解,中央保留的党的机关报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以及党中央的理论性杂志《求是》等,其他中央级报纸、杂志和各行业、各部委报刊等,一律和原单位“脱钩”,另由政府监管成立的法人团体来管理。在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只保留一份省(市)委机关报,其他报刊也一律和政府部门“脱钩”,由法人团体管理。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各家报刊和原所属单位“脱钩”,由自负盈亏的法人团体接手,这意味着新闻出版业靠“政府补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而以市场竞争来取代。

“新闻舆论的公信力如何保证?”张世贤社长告诉记者,国外由利益集团所办的报纸一般都有一定的倾向性,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得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前提。新闻出版体制无论怎么改革,党管笔杆子不能丢,这是有底线的。”

关于媒体公信力问题,余昌祥司长认为,不仅是对转制为企业的新闻媒体,即使是在事业体制下,这个问题也存在。“一个媒体、一份报纸或期刊,要想真正在市场上生存下去,恰恰会更注重自身的公信力。试想,作为一个媒体,如果公信力丧失了,读者不再相信刊发的内容,他办的报纸、期刊还卖得出去吗?如果卖不出去怎么生存?”

学术期刊怎么改

余昌祥司长告诉记者,我国学术期刊的改革,分为两部分:一是带有公益性质的学术期刊,包括一些基础学科、前沿学科的学术期刊,要继续实行事业体制。二是经营性的学术期刊要转为企业。“我们目前正在分类。这次在中央单位的2600多种期刊中,保留事业体制的恐怕是少数。”

经济管理出版社社长张世贤针对学术期刊的市场化,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发达国家创办科技期刊一般不以盈利为目的,因为专业学术期刊是高层次期刊,一般是供专业人才阅读的,读者面窄,销量小。

“国外包括剑桥出版社办的很多杂志,因为要保持在这个学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就是要往里面‘砸钱’,学校每年给这些杂志补贴印刷费、编辑费;如果学术期刊社也变成了企业,还怎么补贴?我建议对学术期刊改革时要重新定位。对于那些政府机关办的学术期刊,可以放到科研机构,因为科研机构有经费来源,能够维持期刊的生存和发展。” 张世贤说。

改制后的企业集团如何定位

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新闻出版单位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与主管主办单位脱钩,另组新闻出版集团,作为出资人,集团当然要管人、管事、管资产,这是一种市场管理。而原来的主管机构是一种业务管理(只对新闻出版业务的一种指导)。如果变成企业集团,权力是要上收的,不仅要管人,还要管事、管资产。这也就意味着,现在的主办单位改成企业集团、变成出资人之后,成员单位作为二级法人很多经营自主权可能会受到约束,出版社跟集团的关系怎么处,是他们面临的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

首要的问题是,集团的领导人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是上面派来的,他的角色定位是政府的官员,还是企业经营者?

“改制必须得改,但是组建集团,应该本着自愿的原则。你可以提亲,可以把几家新闻出版单位撮合起来,每个单位在董事会里面出任一个董事,这样组合大家愿意参加。”这位负责人说。

市场化之路“不可逆转”

1996年,我国成立了第一家以集约化经营为特征的广州日报报业集团;2008年3月24日,江西出版集团打破地区界限,与中国和平出版社签署改制合作协议隆重揭牌;随后的5月9日,海南凤凰新华发行有限公司在海口挂牌成立。

至此,新闻出版业转企改制、跨地域重组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新闻出版业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产、实现规模化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其市场化发展之路已是“不可逆转”。

传媒业加快“上市步伐”

近期,资本市场正吸引传媒企业竞相加入上市序列,继1999年后,再次掀起新一轮直接融资热潮。先有粤传媒IPO登陆中小板,后有辽宁出版传媒欲打包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上市、湖北日报集团借路国药科技签订《资产重组意向书》等。

2007年10月,证监会审核通过了辽宁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IPO申请,成为中国第一家将编辑业务与经营业务合并打包上市的出版企业,堪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出版传媒第一股”。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分析,辽宁出版传媒IPO的标杆意义在于其整体上市,而不是将广告、发行等商业经营与采编业务剥离出来单独上市。而博瑞传播、赛迪传媒、北青传媒、新华传媒、新华文轩等,都是媒体经营性资产上市,而非采编业务资产上市。

“辽宁出版传媒IPO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未来新闻出版业整体上市会继续增加。一方面,中央要求形成培育10到15个综合性传媒集团,形成战略投资者,而上市可以聚集更多的资金和资本,加大传媒发展的实力;另一方面,一些改革比较早,发展实力比较好的有基础的传媒集团,必然要寻求更大的发展,而上市是一条重要途径。” 郝振省提醒说,“但上市是一把双刃剑,既会带来活力,也会带来压力。” 据《中国经济周刊》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