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6版:城市表情 上一版3
挂职
冯玉祥在郑州
测出来的烦恼
在国外送礼
红娘之乐
男人的眼泪
还钱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冯玉祥在郑州

一次,一个县长亲自上街检查放足情况,恰好碰上一个缠足的新娘子没有按规定时间放足。县长一怒之下,就迫令新娘子在街上当众解掉脚布。

此事因为鲁莽,引起在场群众的反感和不满,一些群众用砖头瓦块痛打县长。

因此,此事反映到省政府,县长被立即撤职。

这天,这位县长找到冯玉祥:“放足是你提倡的,我是按你的指示办事的,如今受了撤职处分,觉得冤枉。”

冯玉祥回答说:“像你这样鲁莽,不讲方式方法,不但应该撤职,而且应当监禁。”

于是,这位县长只好受罚认罪。

两年时间的放足运动,对妇女的触动很大。到1931年,除乡村仍有个别缠足外,县城妇女基本都已放足,形成了由缠足转变为天足的社会风气。

1946年,冯玉祥到美国考察水利项目。一天,他在芝加哥博物馆看到一张照片:一个中国妇女身穿清朝服装,露着又尖又小的双脚,非常丑陋,显得格外刺眼。冯玉祥一看便气愤起来,用手指着照片:“赶快把它取下来,我们现在的中国人是这样的打扮,还是小脚吗?”

后来,经过他的一再交涉,终于取下了这张照片,再一次显示了他的爱国之心。

修建碧沙岗烈士陵园

1926年7月,在国共两党合作的情况下,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战争。

但是,北伐战争也给部队带来了很大牺牲。为了安抚这些死难烈士,为后人提供一个悼念的场所,冯玉祥很想在河南找一块地方,以了结他的心愿。此事就交给了当时的警备司令兼铁路运输司令许骧云。

当时,距郑州市区西8华里处,有一块叫“白沙岗”的地方。这里原是一个黄土岗,系梅山由西向东北延伸的尾端。长期风沙弥漫,形成高低起伏的沙丘,长期不长庄稼,附近村民只是在岗上栽些树木以防风固沙。当时,冯玉祥听了汇报认为,这个地方选得不错,不占老百姓的庄稼地。

于是,冯玉祥为纪念北伐战争中阵亡官兵,决定在这里修建烈士陵园。墓地选定后,他拨款20万元,并一次购地400亩。

有一天,许骧云通知驻郑部队代表,到郑州西郊碧沙岗处会餐。在一名向导带领下,他们由火车站步行到正在建设中的碧沙岗。等各部队几百名代表到齐后,许骧云叫大家集合在工地的空地上席地而坐,并开始了讲话。他说,这次北伐战争,我们第二集团军牺牲了许多人,冯总司令对这些阵亡将士时刻未忘,早就打算修建一座烈士陵园,以便于人民凭吊和纪念。这座陵园,准备在北门修一座大门,进门建成花园,后面修一座纪念堂,周围加上围墙,花园两边都是烈士墓地,墓地中遍栽柏树。这样,这里就成为可观赏的园林了。在谈到地点时,有人指出这里距市区太远,来往不便时,许骧云回答说:你们不要看现在这里远离郑州市区,再过几十年,郑州市的人口就可能发展到一二百万,那时候,这里就会成为市区中心了。

这许司令真是一个预言家。70年后的1998年,仅郑州市区的人口就达2万人。郑州再没有人说碧沙岗偏僻荒凉了。

1928年3月,第一期工程动工,同年8月竣工。

冯玉祥取“碧海丹心,血殷黄沙”之意,将陵园命名为“碧沙岗”,并亲笔书写刻石镶嵌在陵园北大门。

烈士陵园由四部分组成:

1.烈士祠。位于陵园中部,红墙绿瓦,气象庄严。前后大厅内悬挂匾额,放置着镂刻烈士姓名的铜牌、载有烈士功绩的金册、碑记等。

2.中山公园。位于祠堂之前,内建民族、民权、民生三亭及水池、石桥(名铁桥)。走过石桥,有一座六角形纪念塔,高十几米,上刻“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字样。

3.烈士公墓。在祠堂之后,是一片宽阔地带。每墓间隙2米,纵横成列。

4.民生公墓(官兵眷属公葬地)。在烈士公墓之南,中间设界石相隔。

整个陵园的周围,是2米高的红砖花墙。北邻郑洛大路,有三个大门。中间正门呈方形,特别高大,有十几米高,上边有平台。门端正面有石刻“碧沙岗”三个金字的匾额,左下角是“总司令冯玉祥题”和“中华民国十七年”字样。门前两边各有一个高大的青石狮子。

16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