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精品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的老师只有三岁半
昨天我还年轻
有花儿记得一路的温情
看张爱玲比喻
李鸿章选奥运会代表
首相的神秘微笑
冒牌康熙帝之女
那个书生的脾气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看张爱玲比喻

张爱玲是比喻天才,或说也只有比喻天才,才会有她那些妙不可言、令人叫绝的比喻。她在《色·戒》这篇小说中比喻不多,尤其让我看得上眼的,就只有形容当时王佳芝在等人时的心情那一句:“一种失败的预感,像丝袜上一道裂痕,阴凉地在腿肚子上悄悄地往上爬。”这不是一般的作者能比喻得出来的。

张爱玲所有的作品中到底用了多少比喻,特别是那些令人击节的比喻,不知现在有没有专门研究者把它们统计出来。尽管我发现自己在读她的作品时会不时地在书边批上几个字,如“比喻真绝”、“妙喻连珠”、“比喻成瘾”、“爱看张爱玲比喻”,甚至认为“比喻成了作者文章之魂”,等等。不过,真要把张爱玲作品中的那些比喻全检索出来,恐怕可以出个单行本。因此,我这里只顺手举出几例。

张爱玲18岁时获奖的一篇文章《天才梦》中又写道,“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并且“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个家庭悲剧”。也就在《天才梦》这篇作品的末尾,一位比喻天才横空出现在世人面前,而她的那句比喻也成了留传后世的名言,这就是:“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张爱玲研究专家吴福辉先生还在张活着时就在《张爱玲散文全编·序》中评价过这句话:“即使这是一个文学青年从哪个外国老头儿那里生吞活剥来的句子,也得有她征引的兴奋点作怪才成。”是的,即使是作者生吞活剥别人的,就我所知,现在引用这句话的人,怕也都要认为是出于张爱玲之口了。当然,以张的才智,那时未必就说不出这种“非释非道、近释近道的生命观”(吴福辉语)来。

张爱玲在小说《多少恨》中描写散了戏。人们从戏园子里出来时有一段比喻连着比喻,真是绝了:

“一出玻璃门,马上像是天下大乱,人心惶惶。汽车把鼻子贴着地慢慢的一部一部开过来,车缝里另有许多人与轮子神出鬼没,惊天动地呐喊着,简直等于生死存亡的战斗,惨厉到滑稽的程度。在那挣扎的洪流之上,有路中央警亭上的两盏红绿灯,天色灰白,一朵红花一朵绿花寥落地开在天边。”

中国人出了戏园子或出了电影院后的乱哄哄景象,直到今天好像也没有多大改观,真“像是天下大乱,人心惶惶”。还有她对汽车的比喻,此情此景,形象之极。此后,作者又接着写小说主人翁不喜欢在白天看两点钟一场的电影,“看完了出来昏天黑地,仿佛这一天已经完了,而天还没有黑,做什么事也无情无绪的。”恐怕城市中,特别是过去爱看电影的人们也都有这种体会吧。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比喻两个成人说的都是孩子话时,“讲的那些话如同折给孩子玩的纸船,浮在清而深的沉默的水上。”这种比喻,不是天才,说不出。

张爱玲在《心经》这篇小说中居然能想到把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比喻成蓝天的“渣子”,真是既出奇又不出情理:

“她坐在栏杆上,仿佛只有她一个人在那儿。背后是空旷的蓝绿色的天,蓝得一点渣子也没有——有是有的,沉淀在底下,黑漆漆,亮闪闪,烟哄哄,闹嚷嚷的一片——那就是上海。”

把一个在当时即称作“十里洋场”的大上海比喻成是蓝天的“渣子”,也亏作者能想象得出。应该说,就凭这后面十几个字的比喻,就能让即使今天的读者也能想象到几分当时上海的景象。

张爱玲除了写小说,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在这些文章中,同样是比喻得让人感到新鲜、惊喜,甚至忍不住直呼“天才”。她有篇《更衣记》。按说,这种题材大体也就是只能做出一篇极平常的生活随笔,然而到了张爱玲的生花妙笔之下,不仅有情有趣,写得生动活泼,且有思想见地,而文中的一些比喻更是令人称奇:“小皇帝登基的时候,袄子套在人身上像刀鞘。中国女人的紧身背心的功用实在奇妙——衣服再紧些,衣服底下的肉体也还不是写实派的作风,看上去不大像个女人而像一缕诗魂。”

张爱玲还有篇《忘不了的画》,最初发表在1944年9月《杂志》月刊第13卷第6期。她记忆中《南京山里的秋》这幅画中画的“一条小路,银溪样地流去;两棵小白树,生出许多黄枝子,各各抖着,仿佛天刚亮。”画中的一条小路,她看着像条小溪“流去”不说,还像一条“银溪”。“流去”、“银溪”在这里都是何等地传神不说,又因看着是“银溪”,也就又有了“仿佛天刚亮”的感觉。能如此传递出还是一幅记忆中的画的神韵,应该说与她本人就是一位准画家不无关系吧。再看文中另一比喻:“她把头低着,头发横飞出去,就像有狂风把满山遍野的树木吹得往一边倒。”读着这样的比喻,你想不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都难。

摘自《中国经济时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