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情相守32年的爱心群体 一段情动绿城的爱心故事
9月28日本报与河南交通广播共同举办了一场关于城市文明的对话——
从陇海大院看邻里关系
主持人(河南交通广播 欣悦):各位车友、各位听众,大家上午好。
这里是河南交通广播,欢迎您收听我们每逢周日的“交广头等舱”,这一期节目的主题是什么呢?《陇海大院与邻里关系》。我们用孙悦的一首《感谢您》拉开了节目的序幕。这首歌是应一位朋友的要求播放的,他的名字叫高新海。高新海是什么人呢?陇海大院又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来到直播室的四位嘉宾比我更有发言权。介绍一下:首先是来自郑州日报社的副社长、总经理李洪太先生,他目前主持郑州日报的工作,也是从业多年的新闻记者。欢迎您李总。
李洪太:听众朋友们好,郑州日报的读者朋友们好。
主持人:另外一位是来自郑州市一马路办事处的王笑梅主任。
王笑梅:大家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节目。
主持人:这一位是来自河南财经学院的教授、社会学博士王莹。
王莹: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聊一聊。
主持人:最后一位是张海龙,他是来自郑州铁路局电务器材厂的一位朋友,也是节目当中一直说的主角——高新海的邻居。
主持人:现在我们就来说说,高新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高新海今年58岁了,他是一个高位截瘫的残疾人,他每天的生活,比如要到卫生间方便,要上电动助力车的时候,都需要有人来帮助他,洗一次澡更需要两三个人帮忙。就是这么一个人,可是在他的邻居张海龙看来特别有魅力,身边聚集了很多人。他就生活在陇海大院里。这个大院的具体位置在陇海路上,在王笑梅主任的管辖之内。院子也很大,里面住的大部分是铁路职工。我们今天的主人公高新海,在1976年下乡的时候,因伤病造成了胸部以下高位瘫痪。从那个时候开始到现在,已经32年多的时间了,那他这32年的时间是怎么过来的?《郑州日报》又是怎样发现这件事的呢?
李洪太:对高新海和陇海大院的故事,我们已经关注很长时间了。最早开始是今年的3月份,我们《郑州日报》当时策划了一组《寻找身边雷锋》的报道,其中我们的记者采访了这件事。报道过后总觉得意犹未尽。经过后来深入了解和采访,越来越感觉到,不是一个简单的学雷锋做好事能包含得了的。我们在一次次采访中也一次次被感动,对这一事件的认识也随着采访的深入 ,一次次地升华和提高。
主持人:高新海在32年中一直被邻居帮助着?
李洪太:首先打动我们的就是长达32年的时间跨度。32年内,一万多个日日夜夜,多么可贵的真情相守。其二,这是一个群体而非单一的个体,是一个并无血缘关系的爱心群体,无怨无悔地照顾这么一个残疾人,更可贵的是这个自发形成无人组织的爱心群体,一代代地传承下来,我们在报道中称之为爱心接力。
主持人:本来对这件事情的报道,刚开始觉得只是学雷锋做好事的报道,但深入了解之后,我们发现有很多打动我们的东西,才有今天的这期节目。
李洪太:请大家注意我们这次报道的时机,一是郑州市正处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冲刺阶段。我们反复讨论,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创建文明城市,硬件建设固然重要,但城市文明决不仅仅是修了多少路,盖了多少楼、栽了多少花草,更重要的是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民的生存状况、幸福指数。邻里和谐、友爱互助的陇海大院现象体现了更高层面的城市文明,文明的主体是人而不是物。二是选择在举世瞩目的残奥会期间推出。过去许多不了解中国国情的外国人常常拿中国的残疾人“说事儿”,我们就是要用我们身边最最普通的残疾人的故事,告诉那些对中国有过这样那样误解的人们——在中国,在河南,在郑州,残疾人朋友和我们健全人一样,享有同样的生命的权利、生活的权利,与我们共同分享着改革的成果,分享着国家的进步。
主持人: 刚才李总给大家讲了高新海的故事,现在我们也请他的邻居给我们说说。
张海龙:我是“嫁”到这个院的女婿。刚来时不认识,但后来发现大家伙都在自觉地帮高新海,他身上也有一种特殊的“魔力”,吸引着许多邻居心甘情愿地去帮助他,我便自动加入到这个行列。现在小一代、晚一辈的人对他也很好,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代人。
主持人:这个群体当中年龄有和张海龙差不多的,也有很小的是吧?我们看《郑州日报》刊登的爱心榜,最年轻的是21岁,是吗?
张海龙:是的,这是最让我感动之处,我们这个爱心接力棒正在继续传递。
主持人:我听说王主任给高新海做了一个温馨提示牌,把电话号码都给他写上,他可以方便地找到大家是吗?
王笑梅:是这样的,我们二七区委和陇海大院社区,都把高新海作为重点帮扶对象。过节期间,给他送米面油,还给他办了全额低保和伤残补助,为他家里请了专职保洁员,定期给他家进行保洁。再一个,我们为他制作了一个爱心牌,上面有党工委书记李明和我的手机号码,还有社区书记和主任的号码,万一有什么事情他可以随时拨打我们的电话。
主持人:32年呀,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每天都要帮他上床下床,甚至要给他端便盆,这32年都是邻居帮助完成的,真的是难能可贵。
张海龙:邻居们帮助高新海是全方位的,包括他过生日,跟他一块儿聚餐,世界杯足球赛大家伙一块儿跟他“侃球”,生活上需要帮助的时候,包括洗澡、理发、修车,也有专职修车员。
主持人:我感觉大家对他好像不仅仅是帮忙的感觉。
张海龙:邻里们都很朴实自然,从没想得到什么回报。
主持人:我听说高新海也经常给邻居帮忙。
张海龙:是的。邻居和高新海之间不是单向的施爱和被动的接受,是非常好的互帮互助关系,在他身上也能体会到他对我们的关心。其实老高也是个热心肠。当邻居们有急事或者有谁要去火车站赶车,他就开着他的车去送,或者家里有病人一时打不上车,他马上就带着去。我还听说他的一个同学的孩子参加高考,他竟然开车跑了老远赶到考场,给孩子鼓劲儿,给同学以安慰。在这里面就体现了非常和谐的邻里关系。他有一种强烈地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
主持人:邻里之间感觉都是很平等的。
张海龙:对,他也没感觉自己是个残疾人,乞求别人恩赐,也没悲观厌世。他母亲得了癌症,父亲得了老年痴呆,都已经80多岁了,大哥得病做了手术,二哥因病已经去世,尽管不幸一个接着一个,但他始终能够微笑着面对生活。
主持人:我有一个细节问题想问一下,你们跟高新海之间怎么称呼呢?
张海龙:他就叫我海龙,别的邻居基本上不叫大名,都是一些小名。《郑州日报》的记者去我们院里采访的时候,包括搬出去的邻居回到我们院之后,不管老的少的,都很自然亲切地跟老高打招呼,连记者都能明显地感觉到这份温情!
主持人:说到这儿,我们就特羡慕这个地方,因为好多车友给我们打电话说:搬到一个新小区多年,邻居相互之间都不认识,也不知道邻居姓什么,在哪儿工作,如果都像陇海大院一样,我们的社区生活该多美好啊!
现在陇海大院已有700多户居民,也是一个挺庞大的群体,这么一个院比有些商品房的小区还要大,可是邻居关系相处得这么好,真的是值得研究的现象,是吧王老师?
王莹:对。我最早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是刚过中秋节,当时感受特别深的就是在家庭团聚的节日里,看到这样一个温馨故事感觉特别温暖。我是在《郑州日报》上看到的这些报道。这个故事让我感动的地方就是,我觉得它跟其他有关残疾人的故事不太一样,它不是说一方帮助另一方的故事,而是像张先生讲到的是互帮互爱的关系,建立在人与人的平等基础上,我觉得这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是我们社会建立新的、和谐的邻里关系的基础。
主持人:我现在住的小区,我跟我的对门邻居没见过两次面,我们唯一的一次交流是写纸条,我有一次停车,跟他家的车擦住边了,我就给他家贴一张小纸条,我们就是这样交流的,对门就这样的。我们那一次进行节目讨论的时候,说他们家的孩子经常扒垃圾,为什么呢?他想从垃圾里面看看对面有没有小孩儿跟他玩。为什么大家都很渴求和谐的邻里关系,但为什么今天又没有呢?这个问题出在哪呢?
王莹:我觉得可以把这个问题看做文化现象来分析。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从小到大来讲,可以从家庭和谐到邻里和谐,然后才是社会和谐、国家和谐,所以邻里和谐这一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从文化来讲,德国有一个学者对和谐社会发展有一个悲观的判断,他讲到的是文化悲剧,他说人类自己创造的客观文化越来越强大,相比之下,人类个体主体的创造能力和控制文化的能力却越来越软弱,这个结果就是人类会被自己所创造的客观文化所控制,就是人的主体性。人类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淡薄,这种文化悲剧我们怎么样避免呢?在我看来,就是要发挥人的主体性。所以我觉得陇海大院这个故事也让我想到在文化建设中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契机。和谐社会不是单靠哪一方面就能建设好的,比如王主任说的代表政府方面的努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全社会成员都来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有功能,把社会建构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主持人: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我们渴望互助,因为人是群居动物,人是需要相互交流和理解的。刚才你说的也有一种悲观情绪,我们在慢慢丧失这个主观文化,但是我们身边的人也说这是一种进步,在保护个人的隐私,他很看不惯过去都是敞大门,可以看到谁家吵架了、谁家的东西是怎么摆设的,他们觉得这是不好的,这样就没有秘密了,更多地要求我个人有隐私。
李洪太:其实这未必有什么不对。人际关系不能脱离当时所处的环境,由于现在科技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也是在社会发展转型期一个不可避免的阶段。我们现在觉得邻里关系有些疏远。有些笑话就讲:熟人很多,朋友很少;距离近了,心灵远了;手机多了,沟通少了。从表面上看沟通、交流变少了,其实你会发现,不管是成年人、老年人,还是青年人以及一些小学生,通过网络在虚拟世界和别人交流,甚至发生很多网络故事,大概是因为距离太近,产生了“审美疲劳”。
主持人:人有时是需要一点距离的。
李洪太:我个人认为历史是循环式发展的,可能现在人们比较多的强调个人的东西,保护个人隐私等,但是一定会在充分尊重个人权利、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在更高层面上实现人与人的友好相处。
主持人:这是李总的预测,希望是这样。
李洪太:我对此充满信心。全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真正能把传统文化从未间断延续下来的只有中国,譬如说文字。我们有非常良好的文化基础,国学的主要内涵是什么?——仁、义、礼、智、信。特别是友好向善的健康向上的传统文化,一定能够代代相传,无非是随着时代变化,会在形式上发生某些变化。
在我们推出这组报道的时候也想了,作为媒体,我们应该有自身的责任,倡导社会文明新风。我们至今还没有完全准确地定位“陇海大院精神”。但其中也应包含如下的文化元素,即邻里和谐、友爱互助、扶危帮困、乐观向上。当我们推出这组报道时,恰逢中央文明办一位高层领导来郑指导工作,他如此阐释创建文明城市的四大功能:“建设环境、塑造好人、理顺秩序、引导民乐”,我们对此深感欣慰。顺便说一下,这组报道发出之后,全国有40多家网站在转载,其他像电台、电视台,都给我们很多支持和配合,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感谢。
主持人:我也谈一下网络,有很多人现在把高新海的故事转载到网络上,很多人的博客上也有他的故事,人家都成网络名人了。高新海自己说过,他们家缺钱、缺人,就是不缺关爱。
王笑梅:对,他有这么一句话。
主持人:听了这样的话就觉得特温暖,有时候我就觉得很多人衡量自己的时候,可能事业也挺成功的,我的生活也蛮富足的,但就是身边没有朋友。
王笑梅:精神上缺乏快乐。
主持人:像你们一马路办事处不止陇海大院这一个社区,如果其他小区都这样的话,不是就会更好地管理了?
王笑梅:是这样的。高新海年轻的时候就高位截瘫了,但他一直很乐观。我说你为什么永远都笑啊?他说第一政府非常关心我,老邻居、老朋友经常关心我,我只有好好活着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第二点,我能做的就是邻里们谁有什么事,也尽量去帮帮他们。
李洪太:爱是可以互相感染的,善良是能够传承的。
王笑梅:我非常感谢郑州日报,就是他们发掘出了其中有如此深刻内涵的东西,因为高新海和大院的邻里关系,一帮就是32年,而且帮助他的人也觉得这是很普通的事,没什么特别的。
李洪太:可贵之处就在于很普通,很自然,不是应付什么号召,不是作秀。
主持人:原本我们邻居之间就是这样的,现在就不是这样了。
王笑梅:实际上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李洪太:还要加上现代文明。
主持人:其实陇海大院也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它是一个大单位,它的人员流动性也不大,虽然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也有标杆和借鉴意义。王老师有什么好办法吗?既然我们都向往这种生活,如何在现在这种情况下重新构建,或者回归到和谐的人与人的关系当中?
王莹:我们谈到和谐的邻里关系,其实里面蕴含着一个信任的问题,就是人和人之间怎么样建立信任?从中国传统来讲,信任是建立在私人关系基础上,所谓私人关系就是熟人,我为什么信任你?肯定是我跟你之间私人能拉上关系,我就可以信任你。但是,在现在的社会,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可以不跟别人有来往就可以生活,客观环境的限制当然就像刚才我谈到的,需要我们个体的努力来把隔膜打破。
李洪太:不是简单的回归,是在更新的层面上进步。尊重个人权利与邻里和谐并不矛盾。
主持人:李总曾经在自己住的地方努力过,也有具体的故事,可以给我们说说。
李洪太:是这样,前几年我们刚搬到新楼上,那个楼上有十几户人家,我当时就倡议说,我们能否找个机会比如中秋节或者春节,大家聚一聚,互相认识一下。后来虽没有全部参加,但还是部分地实现了,而且也从中受益。有一天夜里,我在家正写稿子,一不留神腰扭伤了,疼痛难忍,我就敲了一下对面的门,我的对门邻居王全忠二话没说就开车把我送到医院,得到了及时救治。真是“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主持人: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我父母亲一块儿到上海出差,我和我的小妹妹在家,妈妈走的时候就很不放心,怕夜里面两个小孩子害怕,就把我们托付给邻居家,他们家有一个比我们还小的孩子,我们在他们家住了十天的时间,我现在说的这个邻居已经去世了,现在我们两家已经不在一个城市了,但是逢年过节,我们还相互走动,像亲人一样。
王笑梅:我母亲住的家属院很旧了,但是她就是不愿意搬,因为她有牌友,她说我愿意在这住,这儿有人帮我解闷。
李洪太:我们家有一个很好的邻居康大娘。我们家人出门了,她家人会去我们家看门,他们家有什么事我们都会帮忙。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康大娘每次在我回来时,都要给我包顿饺子,然后临走的时候送我五块钱。我们没有血缘关系,但却一直保持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系。当她的老伴康大爷去世的时候,我们全家人为他守灵。每当我们回忆这些事情的时候,都会被邻里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关爱的亲情所感动。
主持人:人跟人的感情来自于哪里?除了血缘以外,就是来自相互之间的给予,你给予的越多,相互之间的感情就越好。现在很渴望这个感觉,咱们社区好像都有楼长,楼长就应该做这样的事,组织大家经常在一块儿互相交流。
王笑梅:其实社区现在也有很多这样的载体,包括办一些市民文明学校等,他们也经常开展活动。
主持人:张老师你也说说,根据你们的经验,大家能学点什么?
张海龙:我觉得通过大家的沟通肯定会生活得很好,在单位需要跟同事来往,在家里面成员之间也需要沟通,谁也不可能把自己封闭起来,在陇海大院的邻居之间,核心就是相互关爱。
主持人:有时候搞不清楚是这样一个人需要大家帮助,还是我们离不开他。
王笑梅:相互需要。
李洪太:大写的“人”字就是互相支撑。 主持人:说起来邻里关系,我们就有太多的话、太多的故事要讲。刚才李总说,作为媒体,我们有这样一种责任,这也是我的感觉,大家都渴望良好的邻里关系,那么我们媒体应该为构建和谐社会多做点什么呢?对于构筑和谐的邻里关系,王老师有什么具体建议。
王莹:从人的本性来讲,都有交流的需要,但是现在缺乏的是交流平台。李总的那次努力为什么只取得了部分的成功,其实还有技术的因素在里面。我们财经学院有专门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需要学到这种专业知识,它是一种专业理念和技术,其实就是帮助大家怎么样更好地沟通和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我有一个建议就是,王主任这边的社区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做一些专业实践。
李洪太:我们《郑州日报》的读者能不能以报为媒,交通广播的车友俱乐部以车为媒,靠共同兴趣来搭建各式各样的交流平台,譬如书友、球友、拳友、歌友甚至狗友等。也许这种纵向的交流互动比那些平面、平行的邻里之间更有新鲜感,更有认同性。以此来丰富我们的邻里关系是否更易于被大众,特别是青年朋友所接受?我觉得建设邻里关系这上面,特别要强调一点,不要老等着别人给你奉献给予,你自己也要积极主动,多打一个招呼、多一个微笑,多一声问候,可能会让人感到更好一些——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王笑梅:今天的主题是高新海,虽然病魔剥夺了高新海的生活健康,但是不会剥夺他的心灵健康,我们以后会继续给他办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继续关心他的健康,他的存在。
张海龙:我代表高新海和邻居们向《郑州日报》和省交通广播以及一马路办事处和陇海大院社区表示感谢!希望高新海生活得更快乐、更健康。
主持人:我们希望陇海大院可爱的朋友们能生活得更好、更愉快!
本报记者 安群英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