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文娱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都是 惹的祸”
数字立体电影
带来新奇感受
郑州盆景披银戴铜
盛中国: 莫逼孩子学音乐
作家组团逛河南
汴城秋来菊飘香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盛中国: 莫逼孩子学音乐
文化提升郑州品位学音乐是件好事情

■本报记者 李 颖 文 唐 强 图

继俞丽拿、薛伟、谢楠等多位享誉海内外的优秀小提琴演奏家亮相郑州、演奏经典名曲《梁祝》后,河南省歌舞剧院又邀请到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12日晚在郑州艺术宫为省会观众献演《梁祝》,演出前,本报独家专访有着“杰出的音乐表演大师”美誉的盛中国。

《梁祝》和我不离不弃

当晚,当耳熟能详的美妙音符从盛中国手中的小提琴上缓缓流淌而出的时候,全场观众屏息凝听,琴弦在盛中国手中完美地展现了这段浪漫爱情故事幽婉缠绵的旋律和如诗如画的意境,而他与指挥吴涛及河南交响乐团的默契合作,使在场所有人无不沉醉在这醉人的乐声中。

作为中国交响乐团国家级小提琴独奏家,盛中国是最早在国际上为中国争得荣誉的小提琴家之一,被誉为“最迷人的小提琴家”。《梁祝》在中国有很多版本,有5个是根据盛中国的演奏录制的,在海外,盛中国是演奏《梁祝》最多的中国音乐家。

谈及《梁祝》,盛中国饱含感情:“如果不演奏《梁祝》,听众也放不过我。半个世纪过去了,《梁祝》仍显现着巨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一部音乐作品有没有生命力,群众说了算。为什么《梁祝》能半个世纪久演不衰,大家这么爱听,就是因为《梁祝》拥有着强大的群众基础:它扎根于中国民族传统艺术戏曲当中,用的是西洋小提琴作曲法进行表现,美丽的梁祝传说家喻户晓,再配上交响乐的恢宏演奏,这些促使这部作品成为经典。”

盛中国说,《梁祝》不仅在国内脍炙人口,而且也是为数不多的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中国交响乐作品之一,国外听众称它为“蝴蝶之恋”协奏曲。“《梁祝》和我有一种潜在的、拉不开、扯不断的关系,可谓‘不离不弃’。”

文化提升郑州品位

与盛中国的交谈轻松而愉快,他那温文儒雅的举止、幽默风趣的谈吐,充满个人魅力的艺术气质,让记者怎么也没办法把他与一个花甲老人联系在一起。说起郑州,说到河南交响乐团,盛中国毫不吝啬溢美之辞。

提起郑州,他赞不绝口、充满自豪:“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国历史积淀最深厚的地方,它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更拥有辉煌的现代文明,从我数次来郑州的经历看,作为省会城市,这里无论是人们的着装、谈吐还是城市建筑都有着长足的发展。衡量一个城市的文明,文化含量是很重要的指标,这个城市有没有文化,要看她的博物馆、音乐厅这些积累沉淀人类文明的地方,郑州市不乏这些文化场馆。”

盛中国认为,除了硬件指标外,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还体现在能否接纳高层次文化层面的艺术,“我是第一次和河南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千万不能小看河南交响乐团对城市形象所起的作用,它会成为郑州、河南与外省乃至国际交往中一张最漂亮的名片。因为音乐是无国界的,大家都能听懂,交响乐不需要翻译,表现力又是音乐形式中最强的,作为河南人,大家应该关注、爱护这支交响乐团。”

学音乐是件好事情

当晚演出中,最感人场面要属盛中国和来自郑州市的百名琴童同台演出《梁祝》“化蝶”(上图)。舞台上,盛中国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孩子们,百名琴童和大师的合奏让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此情此景让台下的观众坐不住了,忘记了观看交响乐的“规矩”:涌到台口用手中的相机、手机留下这难忘的瞬间。

孩子们的认真、郑州观众的热情都令盛中国十分感动,他对记者说,就在演出当天的上午,他在和这100位琴童同台排练后,一一为他们签名,一签就签了两个小时,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因为上台前一直签名会用手过度。

“郑州这些孩子都很棒。孩子学音乐是件好事情,要教小孩子做事先做人,在他们纯净洁白的心灵上用人类最美好的语言——音乐写上第一笔,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学过音乐的孩子感情丰富、富有同情心,并且具有审美情趣和审美格调,孩子会在本能上拒绝丑恶和暴力,这在造就人格形成的过程中是很有好处的。”

“但千万不要逼孩子。”说到这里,盛中国显得有些激动,“全世界背着最大书包的孩子是中国的孩子,一个家庭里最忙的人是孩子。学音乐是好事情,但要快快乐乐地学,很多孩子学了不是要做专家的,千万不要为了考级去拔苗助长,去逼他学习。”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