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3版:要闻国内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医改方案呈现“五多五少”
第十一批液态奶抽检合格
三明二院麻醉科主任被撤
112套民族服饰亮相天安门
孕妇之死谁之过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带给群众更多实惠 勾勒百姓就医蓝图
新医改方案呈现“五多五少”

新农合、社区卫生、公共卫生……《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有许多人们已经熟知的字眼,因为这些改革新措施近几年已经起步并且取得进展。尽管深化医改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但是,人们可以从中期待看病就医有一个更好的未来,有望得到更多的实惠。

政府“多预防” 百姓“少得病”

上海市68岁的汤佩馨老人现在常去小区附近的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助健康小屋量量血压、测测心电图等。她说:“这样我就能随时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并防止得病。”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着“重医轻防”的观念,老百姓也是病倒了才想着去医院检查,这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增加了百姓和国家的疾病负担。面对看病就医问题突出的现实,我国亟须转变医学模式,坚持预防为主。

《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扩大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向城乡居民提供疾病防控、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专项,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

这意味着政府担起责任加强疾病预防。正如卫生部部长陈竺所说:“对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群众的健康问题不能光靠打针吃药来解决,必须强调预防为主。”

政府“多保障” 百姓“少担忧”

北京市高三学生小明2007年被诊断患上骨癌,花了几十万治疗并做了截肢手术。这对每月收入不足千元的小明一家来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情。

北京市2007年实施的“一老一小”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解了小明全家的燃眉之急,用于放化疗的约18万元费用,医保报销12万元。

由于没有医疗保障、医药费用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许多居民尤其是城乡贫困居民“有病不敢医”,因为一个人生病往往全家都被拖垮。

为了减少老百姓的担忧,让老百姓病有所医,我国正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征求意见稿》提出,近期力争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合)率达到90%以上,并逐步提高筹资和保障水平。

医疗保障多了,群众看病的担忧就少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白重恩认为,建设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是医改最重要的内容,抓住了解决群众当前看病就医难题的症结。

政府“多监管” 百姓“少花钱”

“得个感冒去趟医院输一次液就得200多元,成本几十元钱的药在医院愣要上百元。”说起看病,哈尔滨的白先生满脸无奈,“我一个月才挣2000元左右,真是病不起。”

得不起病,吃不起药,“看病贵”成为老百姓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这与药品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的混乱、与医药领域的腐败有密切关系。《征求意见稿》中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举措有望给这种局面带来转机。

《征求意见稿》提出,基本药物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减少中间环节。规范基本药物的生产和配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直接配送覆盖面力争达到80%。合理确定基本药物的价格,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

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千兵指出,基本药物制度是世界上比较普遍的形式,这对降低药价,保障基本药物的供应有重要作用。但是基本药物目录如何制定、如何管理等细节有待进一步落实。

医疗“多网点” 患者“少跑腿”

河北石家庄市的张先生最近带女儿来北京看病,住了几天号还没挂上,钱已花了不少。他说:“我都算近的,还有更远地方来的。”

缺少人才、缺少设备、缺少房屋……因为医疗卫生资源的缺乏,我国一些贫困地区、边远山区的老百姓只能“跋山涉水”地求医问诊。

“农村居民小病不出乡,城市居民享有便捷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针对老百姓看病难问题,《征求意见稿》勾画了一个令人欣喜的前景。

《征求意见稿》还提出,加快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

近年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发展,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6万余个。2007年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疗人次达到2.26亿人次。

医院“多便捷” 患者“少麻烦”

一位网友在论坛上发帖讲述了他带孩子在北京看病的全过程:初诊、挂号、等待叫号 ……一共20个步骤,等了5个小时。其中面对医生的时间不到10分钟。有人把大医院存在的这种现象归纳为“三长一短”,即挂号时间长,候诊时间长,交费买药时间长,诊断时间短。

《征求意见稿》要求,要探索建立比较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进医院内部管理,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明显缩短病人等候时间,实现检查结果互认。

公立医院的改革是近期医改的重点。努力让百姓更加方便快捷地看病就医,也是《征求意见稿》中比较明显的信号。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于长隆说,如果公立医院能多为病人考虑一些,多提供一些便利,设计好就诊过程的细节,病人就少些等候少些麻烦。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

相关链接

医改方案形成过程

2006年6月,国务院决定成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负责研究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两年多来,在国务院领导下,工作小组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先后深入到20多个省(市、区),就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卫生投入机制、医疗保障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等4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统专题调研。组织开展了改革基本方向和总体框架、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府卫生投入机制、医疗保障制度、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展非公医疗机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等重点难点问题的专题讨论。委托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麦肯锡公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外知名机构开展独立平行研究,分别提出医改总体方案,并举办了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际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对平行研究报告进行深入研讨和比较论证。同时,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共收到意见和建议15000多条、来信600多封。

在此基础上,工作小组组织起草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2007年10月中下旬,工作小组召开座谈会分别听取了地方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分医院院长、专家学者的意见。同时,组织专家对政府卫生投入进行了测算。随后,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对总体方案进行了修改,形成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召开会议,直接听取医务工作者、专家学者、药品生产流通企业负责人、参加新农合农民、农村医疗救助对象、农民工、企业工会主席、国企职工、外企职工、新农合管理人员、居委会负责人、中学校长等方面代表的意见。并多次召开会议研究确定了近期改革重点。2008年9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汇报,工作小组根据会议意见对文稿作了进一步修改,形成了目前的《征求意见稿》。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