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3版:精品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快乐读书
可爱的书呆子
上帝糊涂
陈燮霞:光荣的荆棘路
印度“许海峰”终生免费坐火车
风 度
可怕的“虚假安全”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快乐读书

这么多书都没看,不看也别惭愧,你不能天天都看,如果你真想起什么事,想起来这儿还有一本书,挺满意,挺高兴,跟找着“往日情人”一样。

关于读书,我随便说一点。

第一,很多书别人读过,我没读。还有别人非常热爱读的,我老读不完,比如说《战争与和平》,写得好,我看过多次,但是读不完。还有《百年孤独》,我也读过。有一次读了五分之三,快到五分之四,我死活不读了,觉得这位大师的路子已经被我掌握,就不想再看,当然,还有《追忆似水年华》,很多人跟我一样没有读完。

人老了以后,回想一辈子到底读过几本书,印象真正深的没有几本,包括被反复阅读过的。《毛泽东选集》是反复背,不仅用汉语背,还用维语背,印象很深。毛泽东的逻辑、句法,包括反毛泽东的那些人,都在跟毛泽东学。还有《唐诗三百首》,不管编得多么差,有什么缺点,都是理论家说它有缺点,对于读者,没有别的可以代替,你编一个新的《唐诗三百首》,别人不愿意看。

真正爱读的书,一是《红楼梦》,一是《道德经》。《庄子》好看,但是,看多了起急,有的地方分析得绝,有的地方发飘,不如老子,一句是一句,能砸出坑。一个人总要找几本自个儿最爱读的书,其他的只能算浏览,或者是获得一些信息。

第二,工具书。什么都可以省,工具书不能省。我不管想一个什么问题,都先查《辞源》,查完后,我的学问立刻大了。不但查《辞源》,而且查《汉英辞典》,学问更大。再查《百科全书》。我想起女儿小时候的一句名言,她看我老查辞典,就问她妈,这是什么书这么厚?她妈说,这叫辞典。她说辞典是干吗的?老伴说,你爸爸不认识的字就找它。我女儿说,我爸爸这么多字都不认识啊?她算抓住问题要点了。很多字咱们都不认识,中国人又特别讲究字。

每个人要掌握最佳的读书和人生阅历的平衡点。中国有一些人,不读书,但是,鬼精鬼精,非常聪明,也很干练,甚至有能耐,比书读得多的人还有能耐。为什么读书读太多,反倒显得傻呢?中国的现实不按书本办,书本也不一定按现实写。如果你读得太多,绝对傻。但是不读书,你的本事再大,再干练,还是低水平。每个人的平衡点不一样。钱钟书以读书为乐,这个人绝对聪明,绝对不是傻子。有的偏于务实,读的书有限,但是,有限的书能够理解出花来,能用出花来。就这几本书陪他一辈子,你觉得他的学问对他来说就相当够了。每个人的平衡点不一样,但是,你要找自己最佳的。

还要寻找一个平衡,所谓博与专的平衡,视个人情况而定。

读书与人生有一个自相矛盾之处,我始终解释不了。我给天才下了一个定义:集中精力。但是,我又提倡一个人应该多有几个世界。到底怎么解释清楚?我说不明白。有时候,我到大学讲课,很多人提一个问题:现在,大学课程要学英文,一些学生的中文水平越来越低,还把精力用在英语上。对此,我又信又不信。信是因为中文的报纸、刊物、书籍错别字一大堆,令人生气。

另一方面,我想起那些历史上双语、多语的人物。外语学得好,你能有辜鸿铭学得好吗?他的中文怎么样?谁敢说比辜鸿铭的中文好呢?你外语学得好,你有林语堂学得好吗?林语堂双语著作,一些作品都是用英语写的。可是,你看林语堂用中文写得怎么样?钱钟书外语也好。我想,外语越好,中文越好,如果外语你一点都不懂,中文的妙处你不知道,中文的特色你就不知道,必须两相参照。跟老婆吵架,那么点小事都解释不清楚,你改用英文,能解释清楚吗?

第三,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什么意思呢?有一类特别伟大的语言,包括《道德经》里边的语言,比如他讲到大道,意思是在战争中,兵器伤不着,到了水里淹不了,到火里烧不了。你要一较劲,就这一段,能较三年,头发白了,都不能理解。我觉得这是一种审美的理想,没有操作性。

我看书,有的是为了补充自己的知识,有的是为了融会贯通。我既相信自然流淌,也相信一种驱动。你没有驱动装置,不给它一定的指令,等着电脑自个儿运行,绝对不可能。两者都要有。我不相信所谓下笔万言,也不相信为写一个字,捻断三根须。大家都讲推敲的故事,故事本身可爱,但是,没必要那么推敲。读书也是这样。有人说苦读,“头悬梁,锥刺股”真是感人,都是这么苦读,我不信。都是闲读、恬读,我也不信。学一种具体知识,背单词,没有点苦劲是不行的。

如果书摆在家里,一摆二十年,忽然你想起一个什么事,最后找着了,非常高兴。可能就用3分钟,翻一下,我认为这本书就值,这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书也是一样,这么多书都没看,不看也别惭愧,你不能天天都看,如果你真想起什么事,想起来这儿还有一本书,挺满意,挺高兴,跟找着“往日情人”一样。

摘自《特区青年报》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