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3版:精品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快乐读书
可爱的书呆子
上帝糊涂
陈燮霞:光荣的荆棘路
印度“许海峰”终生免费坐火车
风 度
可怕的“虚假安全”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风 度

在老子思想的浸润下,中国传统哲学发展了一套“为而不争”、“节而有度”的文化,成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基本模式。《道德经》中有这样的嘉言:“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不管时代风云如何变幻,人世间总有一些人和事,像恒星一样,固定在各自的轨道上,不管多强的风,都吹不去他们的光芒。

相声大师侯宝林,“文革”时,被红卫兵揪上台、压倒在地,有人高呼:“打倒反动权威侯宝林。”侯宝林连忙站起来,作了一揖,以相声演员特有的腔调回答道:“反动则是,权威不敢。”这是无数像侯宝林一样习染传统士风的人,对待生命的态度,甚至在人格受辱时,仍然不忘“谦让处后,不敢为先”的古老训诫。

这是中国人的绅士风度,和西方讲究张弛有度、尊重妇女的规范一样,不仅是传统中国人行事的信条,而且化为生命的一部分,成为缓解社会矛盾、提升个人自身道德境界的有效手段。

上世纪30年代,鲁迅由上海往北京省亲。他受邀在北大作讲演,在北大教员休息室里碰见胡适。此前,鲁迅攻击过胡适,为这位“五四”以来的战友,深陷国民党的权力泥沼而扼腕,屡有嘲讽挖苦之词。人们想看两位文化大师尴尬会面后,究竟会发生什么冲突。结果,胡适笑问:“兄又卷土重来了?”鲁迅笑答:“不久又将卷土重去也。”说话间,恩怨灰飞烟灭。

这就是传统士人对待攻击的办法。他们认为,彼此攻击是出于公仇,而不是私怨。见解上的相互敌对,并不影响他们人格上的相互尊重。鲁迅去世后,生前论敌苏雪林,趁死人不能还口,攻击鲁迅,称鲁迅是“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廿五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胡适则在给苏雪林的信中批评道:“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善,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这是传统中国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人格理想的写照。这种人格理想对传统中国人来说,不是夸夸其谈的资本,也不是做学问、评职称的材料,而是实实在在地指导“做人”,“教人”“安身立命”的法器。大至治国平天下,小至吃饭睡觉,须臾不可离开,甚至在生命悬于一线时,人们也不应轻言放弃,即使是死,也应当像孔子的弟子子路那样,“结缨而死”,把帽徽、领章戴好,庄严地死去。

1926年4月24日,《京报》总编邵飘萍被军阀张作霖秘密逮捕,理由是“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罪大恶极,实无可恕”。26日4时,邵飘萍被押赴北京天桥东刑场。

这个一生给人们提供无数消息的男人,死前,给人们留下的最后一个消息是,他着长袍马褂,向监斩官拱手施礼道:“诸位免送。”然后,仰天大笑,从容就义,年仅40岁。

这是我听到的中国士人“求仁得仁”、慷慨赴死的绝响。

摘自《环球军事评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