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7版:市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嵩山“狼”来了?
根雕艺人
村官换届 年底完成
国税地税联手
核查“三户”见效
大禹文化之乡
登封名至实归
当好“三员” 服务“三秋”
登封“三秋”喜事多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根雕艺人

郭顺昌的风雨人生

本报记者 李晓光 通讯员 张朝晖 文/图

根艺美术系树根造型艺术,根艺美术创作是利用根的天然形态和纹理,突出表现根的美和意境。飞散的长发,黝黑的脸庞——郭顺昌,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会员,高级根艺美术师,中国根艺美术家,从事专业根艺美术创作15年,创作作品300余件,建立嵩山根艺展览馆。

结缘根艺

郭顺昌出身中医世家和根艺世家,受家庭影响,从小就酷爱艺术,常跟随父亲上山采药,发现奇异的枯根时,父母采下来给他介绍根的意趣和故事,耳濡目染。从此他刻苦学习,潜心钻研,整天与枯木、朽根打交道,以根为伴。

1996年春,母亲脑溢血复发,抢救无效,溘然长逝。送别母亲,此时的郭顺昌只有两间几代人住过的破瓦房,债台高筑,贫困潦倒。

同年10月的一个黄昏,满目憔悴的郭顺昌独自徘徊在嵩山脚下的一道田埂上,不经意,他发现了一个小黄荆根,朦胧似有古代女子施礼的造型,于是按照父亲传授给他的根艺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创作了他的处女作“有礼”,得到了许多人的首肯。郭顺昌忍受家庭变故、亲人生离死别的巨大痛苦,把社会上种种冷嘲热讽抛掷脑后,坚韧不拔重走自己的根艺之路。

从不言弃

没有任何经济收入的他把自己的生活质量维持在生命的最底线。他创作作品300多件,不断获得大奖,有人劝他,只要能把获奖的作品卖掉任何一件,就能轻易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是他不肯,因为他深深懂得,根艺创作是他生命的全部,作品和荣誉凝聚了他全部的心血和汗水。

多年的寒来暑往,行程数万公里。伴随他20多年的一辆旧自行车,不知摔坏了多少次,单车胎就换了十几个。也不知道磨破了多少双鞋子,中岳大地的沟沟坎坎,村村寨寨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身影,衣服脏了洗,破了补,十几年没有添过一件新衣服,初次见到他的人以为他是乞丐。十几年没有买过鸡蛋和肉食,就连过春节也是如此,他从来都不知道市场上鸡蛋和肉食的价格,因为他从不过问,吃的是野菜,甚至连食油都很少吃。

他的作品展览室都是租赁的,十年来搬家十几次,唯一舍得花钱的是创作用的刀具、材料和书籍,遇见好书他决不错过,十年来他使用过的砂布有一百多公斤,因为全是手工打磨,他的手指头不知道磨掉了多少层皮,手上、身上的刀伤不计其数。

坚韧不拔

郭顺昌告诉记者,根雕艺术创作非常艰苦,劳动强度大,环境条件差,意外伤害多,作品完成周期长,理想的根材大多长在悬崖峭壁、荒山野岭、乱石嶙峋、人迹罕至、荆棘丛生的地方。

一件“孔雀开屏”的作品,缺一个理想的巴掌大的冠,这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他日复一日行走在崇山峻岭,驱车在村村寨寨,攀缘在悬崖峭壁,跋涉在沟溪河岔,饿了啃一口馒头,渴了掬一口山泉,累了随地躺下,耗时4个多月,行程上千公里,终于在上寺坪的一个桑树洞里发现,才使这件作品得以完成。

大年三十傍晚,天空下起大雪,郭顺昌吃力地背着一个费时一天才挖出来的树根,沿着沟沿小心地走着,突然脚下一滑,连人带树根掉下沟去,身上几处流血,崴伤的脚脖子,疼得很。夜幕降临,他咬紧牙关,强忍剧痛,艰难地一点一点往上爬,费了很长时间才将树根捆在自行车上,这时雪越下越大,成了雪人的郭顺昌全身发抖,使劲推着车把,一瘸一拐地走着。大地银装素裹,村寨爆竹声声,在人们沉浸在欢乐祥和氛围里的时刻,郭顺昌艰难地将树根带回租借的房子里。

成绩斐然

传承民族文化,推动艺术教育。郭顺昌非常关心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下一代的艺术教育事业,长期以来,对根艺爱好者他都毫无保留地传授根艺知识,创作技巧和经验。连年来,郭顺昌多次举办书画艺术学习班,多次组织青少年学生参观根艺展览,受教育人数多达3000人次。撰写根艺论文十余篇,创作天趣根艺作品300余件,荣获国家和省市各项大奖20余个。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