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9版:纪念郑州解放60周年特刊-巨变 上一版3  4下一版
60年风云大事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60年风云大事记
(1948年~1951年)浴火新生(1952年~1957年)上下求索(1958年~1966年)“文革”十年(1966年~1976年)历史转折(1976年~1982年)大潮奔涌(1982年~1992年)春色满园(1992年~2000年)走向辉煌(2000年~2007年)

伟大开端

(1948年~1951年)

1948年10月22日,郑州宣告解放,从此郑州走上了新生。

1948年23日至28日,郑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民主政府相继成立。5月2日至10日,郑州市首次党员代表会议召开,将恢复与发展生产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内的中心任务。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郑州市各界人民隆重集会,热烈庆祝新中国诞生。

解放之初,郑州城市破败、社会贫困、经济落后,百废待兴。鉴于此,市委、市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开展生产自救,并进行基本建设。如组织市民做军鞋、修马路,安排了8700余人就业;拆除了顺河街、迎河街,建成解放路;填平了市内10多条“龙须沟”;组建打井队,打井30眼,使市民吃上了甜井水。

为了推进农村土地改革,郑州市于1951年3月29日成立了土改委员会,制定了《郑州市郊区土地改革实施办法》。随即,土改工作迅速在郊区展开。与此同时,镇压反革命、保卫新生人民政权的工作也在紧张进行。5月19日,郑州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广场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大张旗鼓镇压反革命》的决议。镇反运动历时两年八个月,对郑州市的社会安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0至1951年抗美援朝期间,市委、市政府在群众中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增产捐献、保家卫国运动。全市人民爱国主义热情高涨。一年之内,共捐款765736多万元(旧人民币),超额完成15000万元(旧人民币),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浴火新生

(1952年~1957年)

1952年10月31日,是一个让郑州人民永难忘怀的日子。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来到本市邙山视察黄河,并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

1953年4月14日至16日,中国共产党郑州市第七次代表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以发展生产为中心,把城市基本建设工作放在首要位置。10月29日,郑州电厂投入运营。12月31日,市自来水公司举行落成暨放水典礼。这两项事关民生的工程顺利完工,为郑州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省会从开封迁到郑州。

根据国家“一五”计划,郑州市被列为国家重点城市,确定以轻纺为“龙头”的工业企业项目59个。到1956年上半年,郑州市已先后建成郑州纺织机械厂,国棉一、二、三、四厂,使郑州纺织工业基地的地位得以确立。1957年9月11日,由民主德国援建的郑州热电厂工程举行移交仪式。这标志着郑州市作为一个能源中枢,对周边城市有了辐射力。

1952年年底,郑州郊区试办的初级合作社有17个,参加农业生产互助的农户达到111437户。到1956年1月,郊区农村已普遍建立起了初级合作社,并开始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过渡。当时,入社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9%,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

1953年12月,市委制定了《关于引导私营工商业逐步走向国家资本主义的计划》,提出要在三五年内,将私营工业和某些有条件的私营商业基本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范畴。到1956年1月20日,全市提前半年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

1952年,全市有手工业合作社12个,其中10个是筹备社,参加的人数为453人,占手工业总人数的7.8%。到1956年年底,全市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者达10511人,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4%;完成总产值3026万元,提前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产值计划。

通过以上“三大改造”,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已在郑州市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地位。1956年1月22日,郑州市举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市委领导在大会上宣布,郑州继伟大首都北京之后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

“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和“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极大地促进了郑州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其中,六大国棉厂的相继建成,使郑州成为国家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此外,还兴建扩建了机械、建材、卷烟、化工、食品等行业的65个骨干企业以及铁路枢纽一期工程,为郑州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到1957年,郑州市已全面超额完成“一五”计划指标。

上下求索

(1958年~1966年)

在胜利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之后,我国步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2月15日至16日,市委常委召开扩大会议,讨论并制定了违背发展规律的工业、农业、财经、贸易和文教卫生等方面的跃进规划,即郑州市第二个五年计划。4月8日,市委发布《郑州市全面大跃进规划要点》(草案),要求各级党委根据《要点》修订各单位的跃进目标,进而把“大跃进”运动推向了高潮。

“大跃进”运动从1957年年底开始发动,到1958年全面展开,持续了一年多时间。这期间,由于国家加大了投资力度,郑州市重工业的比重有所增加,先后新建、扩建了郑州铝厂、郑州电缆厂、郑州煤矿机械厂、第二砂轮厂、郑州热电厂、郑州印染厂、郑州工程机械厂等一批骨干企业。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要求在全国农村普遍推行公社化。8月14日,郑州市郊区委员会经上级领导同意,撤销23个乡和217个农业社,建立了5个人民公社。17日,召开10万人大会,宣布郊区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不仅如此,市区内也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市共成立农村和市区人民公社75个。

1958年岁末,毛泽东较早地察觉到“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分别于当年11月和1959年2月在郑州主持召开会议,提出并要求纠正已经觉察到的“左”倾错误。这两次会议,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等“左”的错误得到初步遏制,形势有所好转。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郑州的建设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关心。1958年7月18日,周恩来总理亲临郑州指挥修复被洪水冲断的黄河铁路大桥,并向参加抢修大桥的职工和技术人员表示亲切问候。1960年5月11日,毛泽东主席在郑州参观了东郊公社燕庄大队的麦田,并会见了省直和郑州市的干部以及省直机关的先进工作者13000多人。

1959年,中共中央庐山会议精神传达后,郑州市开展了“反右倾”运动,错误地批判了一批干部。

“文革”十年

(1966年~1976年)

1966年5月,以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为标志,“文化大革命”爆发。

1966年6月4日,郑州市委根据《五·一六通知》的精神,成立了“文化革命”小组,并与省委联合召开了由大专院校师生万余人参加的动员大会。8月22日,市委又与省委一起召开10万人大会,庆祝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的发表。紧接着,市委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各部门认真学习和执行这一纲领性文件,全面开展“文化大革命”。

1968年1月27日,“三结合”的郑州市革命委员会成立,统揽了全市党、政、财、文等一切大权。

8月31日,根据毛泽东关于工人阶级要占领上层建筑领域的指示,郑州市“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各大专院校和市区56所中学。其他一些重点单位,如文化、卫生、科研等,也有“工宣队”进驻。同年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后,郑州市掀起上山下乡的热潮。先后有11万多名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劳动锻炼。

1975年,邓小平复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方针。市委及时进行了传达贯彻,并向郑州国棉四厂、郑州柴油机厂等30多个重点单位派出了工作组,整顿领导班子和劳动纪律,争取生产状况在短期内有一个明显好转。同时,继续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活动,努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通过一年的整顿,郑州市工农业生产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全国人民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9月9日,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逝世,郑州市举行了各种各样的悼念活动,表达对一代伟人的哀思。

历史转折

(1976年~1982年)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宣告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郑州市委于1977年2月在全市开展了揭批“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罪行、清查“三种人”的群众运动。与此同时,成立了平反昭雪领导小组,开始了平反冤假错案工作。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市委先后两次召开会议,讨论“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并下发了《关于认真贯彻省委〈关于广泛深入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通知〉的通知》。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9年2月7日至16日,市委召开扩大会议。会上传达贯彻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此为起点,我市的各项建设事业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1979年4月,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决定用三年的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6月,市委召开扩大会议,对全市经济调整工作进行总体安排部署。

大潮奔涌

(1982年~1992年)

改革开放的大潮已经涌起,郑州犹如一艘巨舰正起锚扬帆。

1982年9月1日,党的十二大召开,提出了新时期的总任务和进行全面改革的纲领,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21日,郑州市委召开全体党员干部大会,传达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号召全市人民为开创郑州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在农村推广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到1983年过渡到以“大包干”为主体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且由种植业扩展到林、牧、副、渔业。到1984年,全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村民组达17373个,占村民组总数的99.5%。

1984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市委、市政府借鉴农村改革的经验,在全市工业企业内部推行责权利相结合的“包”、“保”、“核”责任制,实行经营承包、目标管理承包等经济责任制形式。

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郑州市实行市带县体制改革试点,原开封地区所辖的巩县、登封、密县、新郑、中牟五个县划归郑州市领导。

1987年9月,市五次党代会召开。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动员和团结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指引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胜利完成郑州市“七五”计划,实现振兴郑州的宏伟目标而奋勇前进。

春色满园

(1992年~2000年)

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讲话像骀荡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各个角落。

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契机,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依托两线,四面通开,外引内联,走向世界”的发展路子,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逐步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先后制定了《关于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的若干规定(试行)》、《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把全市经济发展推向一个新台阶的决定》、《关于在部分国营大中型企业进行引入“三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试点的意见》等一系列措施,抓好试点,大胆实践。

1992年8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郑州市为内陆开放城市。

1998年以后,市委、市政府还采取抓大扶强战略,将列入省50户重点企业(集团)内的9户企业作为全市“抓大”范围。到1999年年底,全市已有白鸽、百文、思达、宇通、煤电、豫能、众生7家上市公司,筹资总额达21亿元。

走向辉煌

(2000年~2007年)

2000年12月28日至29日,市委七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研究确定了十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采取的重要措施。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市委、市政府根据十六大精神,确立了“发挥商贸优势、拉长工业短腿、带动现代农业”的经济发展思路。2003年,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发展思路作了调整,把发展工业放到了第一位。

2004年3月18日,市八次党代会再次对“拉长工业短腿、发挥商贸优势、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作了肯定,使工业发展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奏响了主旋律。根据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措施带来的新形势和新变化,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决定》,确定了以工业为主导的“五个一百”工作重点和“三个一千亿”的战略目标。

2002年,郑州市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生产进一步向优质化、区域化和规模化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行,并取得阶段性成果。2003年,市委、市政府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强化农村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发展现代化农业注入了强大活力。2005年,市委、市政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提出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大了对农村龙头企业的扶植力度,积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农业经营,出现了一批观光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园区。

2006年起,郑州市开始实施跨越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280个项目尤其是20个重大项目为抓手,成立了以市委主要领导为指挥长的8个指挥部,全面协调指挥全市的跨越式发展工作。

2006年12月,市九次党代会召开,对经济发展思路作了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定位为“强化枢纽地位,优化工业结构,建设商贸都市,发展现代农业”。

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召开,为推进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市委作出《中共郑州市委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努力实施郑州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和城市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朝着建设文化郑州、生态郑州、平安郑州、和谐郑州的目标迈进。

(本版图文由郑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本报记者 覃岩峰 整理

①毛泽东主席在燕庄大队视察时,同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前排左二)等省市领导亲切交谈。②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新航站楼投入使用。③修建邙山提灌站的火热场面。④下乡女知青在农村学犁地。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