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23版:纪念郑州解放60周年特刊-巨变 上一版3  4下一版
邙山提灌 解决郑州水荒
开发区 走在开放最前沿
乡镇企业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乡镇企业
点燃希望之火

本报记者 王亚楼 通讯员 马文博

以前的巩义沟岭纵横,土地贫瘠,但现在却是全国最大或处于全国前列的高档耐火材料、铝精深加工、净水剂、水刺无纺布、机织地毯生产基地;6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是中西部地区上市企业最多的县级市。说起巩义的发展历程,已经年过七旬的原巩义县委副书记杨凤林脸上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

社队企业 引燃希望之火

1975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详尽报道了巩县回郭镇公社 “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兴办社队工业的做法。

杨凤林说,当时的巩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恶劣,要改善群众生活,只有办工厂。为了在夹缝中找到生存之路,巩义当时的决策者提出了“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开始了社队企业的创办与发展的尝试。1975年,回郭镇已经办起了大大小小10多家社队企业,公社和大队工副业产值达一千多万元。回郭镇被公认为中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正式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也为巩义市的工业发展打开了喷薄而出的闸门。五小工业遍地开花,形成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庭院企业格局,涉及电线、化工、机械、建材、煤炭、冶炼、耐火材料 等10多个行业。

民营企业 沐浴南巡春风

1991年,巩县撤县建市,命名为巩义市,再次迎来了大发展的契机。乘着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东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强力兴工,以工促农”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创百亿”奋斗目标,上项目、引资金办企业的热潮遍布全市。至1997年底,全市股份合作制企业达到2000多家,采取兼并、租赁承包、拍卖和资产重组等办法转换经营机制的企业数百家。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十五大刚刚闭幕不久,巩义市米河镇小里河村就上演了足以载入中国经济发展史册的一幕。 1998年8月,鑫旺集团正式改制,张春旺拥有了集团51%的股份。巩义出现的全国第一例“摘红帽”,为全国突破乡镇集体经营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以摘“红帽子”为突破口,巩义市加大企业体制改革的力度,大力推行“公退民进”,进一步激发了全民发展工业的创业热情,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目前,全市非公有制工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的80%以上,从根本上改变了巩义的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

企业上市 突破发展极限

企业战略重组使巩义的民营企业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政府积极牵线搭桥,鼓励龙头企业走出去,与国内外大型企业实现强强联合,借梯上楼,为其规模质量的跨越式增长插上了翅膀。豫联集团与世界五百强马扣集团实现了战略合作,收购了林丰铝业,提前一年实现超百亿目标;顺源铝业与永煤集团合作组建了永顺集团;中原耐材与世界建材百强企业之一北京金隅集团强强联合,一举成为国内耐材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为打造大型企业集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截至2007年底,全市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1家,超20亿元的企业达到3家,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8家,超5亿元的企业达到15家。2003年,当地的龙头企业豫联集团下属控股公司“中孚实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借助证券市场这一平台,豫联集团连年来迅猛扩张。政府的大力扶持,大大激发了企业的上市热情,巩义的上市企业在短短3年内由原来的2家增加到6家,还有几家企业正在筹备上市,成为全国中西部地区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县级市。初步形成了上市一批、运作一批和培育一批的梯级推进格局。 (图为资料图片)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