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29版:纪念解放郑州60周年特刊-展望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州:建设“三化两型”城市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郑州:建设“三化两型”城市
发展底气十足建设任重道远举措务求实效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左一),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市长赵建才等陪同下,深入工地为群众送温暖。
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郭庚茂(前排左二)考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高楼林立、立交飞虹,郑州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充满现代化气息。

本报记者 孟 斌 实习生 宗 帅 郭 露 文 陈 靖 图

如椽巨笔绘就宏伟蓝图 辉煌起点开始全新征程

“要力争经过10年到15年的不懈奋斗,努力把郑州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用20年到30年的时间,使郑州跨入全国先进城市和世界重要城市行列。”

在市委九届九次全会上,“三化两型”城市发展战略一经提出,全市上下人心振奋,社会各界好评如潮。

目标高瞻远瞩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新一轮解放思想为契机,辽阔的中国版图上,一轮又一轮的发展热潮汹涌澎湃。

东部在发展,西部在发力,中部在崛起。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发展竞争主要体现为城市的竞争。

无论国内发达地区先进城市,还是欠发达地区城市,都纷纷拉高坐标,确立新的城市定位,抢抓竞争发展的主动权——

上海强调要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广州致力于建设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

深圳提出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西安提出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

成都提出建设中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

合肥提出建设引领皖中、辐射全省、联动中部、接轨长三角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型城市、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 ……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郑州的未来将如何定位?怎么发展?

善谋者谋势。审视当今诸多发展模式,放眼未来发展进程,决策者们清醒地把握郑州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要力争经过10年到15年的不懈奋斗,把郑州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用20年到30年的时间,跨入全国先进城市和世界重要城市行列。

长期关注郑州发展的省会专家纷纷评价,这一战略部署,蕴含着“以人为本”、“四位一体”全面发展观念、协调发展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发展底气十足

有魄力,谋划高瞻远瞩;有实力,信心更加坚定。

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发展、维护稳定、为民谋利”的总体要求,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经济社会始终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郑州大力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增强。2007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486.7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和省会城市分别排第16位、第8位。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不断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出口和利用外资取得新突破。2007年全市直接进出口总额达到31.6亿美元,增长24.7%;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增长63.1%。

——城市建设和管理迈出新步伐。中心城区功能不断完善,郑东新区“五年成规模”目标基本实现,卫星城和小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郑东新区的中央商务区在第四届国际金融论坛上荣获“中国最具投资价值CBD”称号。

——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商城遗址公园、郑州歌舞剧院等重点文化建设工程进展顺利,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主导文化产业实力不断增强,网络服务、影视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嵩山文化、黄帝文化、黄河文化、商都文化和少林文化影响日益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数字郑州建设取得新飞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电子政务建设效果明显,电子商务逐步推开,建成了国家首批数字认证中心和郑州市社会信用服务中心。

——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平台资源丰富,初步建成节能减排(郑州)科技支撑信息服务平台等10个基于网络的涉及科技部门职能作用的全方位科技服务公共平台。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323.4亿元;全年专利申请5214件;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2%。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城市环保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城市建设和生态水系建设强力推进,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2007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13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3.8%,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这一张张优异的成绩单,无不向世人表明,郑州建设‘三化两型’城市基础牢靠,信心十足。”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这样评价说。

建设任重道远

“尽管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矛盾、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对照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标准和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市委政研室专家经过研究分析后这样认为。

一方面,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工业竞争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不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经济外向度低,国际机构和大型跨国企业较少。

另一方面,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信息技术应用和电子政务建设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创新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偏低,对外技术依存度过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不仅如此,环保投资水平较低,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基础薄弱,生态环境建设质量有待进一步优化;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和谐社会发展体系亟待进一步健全。

面对差距和挑战,我们一定要积极应对,结合郑州实际,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坚持以现代化为城市发展目标;坚持以国际化为城市发展方向;坚持以信息化为城市发展基础;坚持以生态型为城市发展要求;坚持以创新型为城市发展动力,切实加快建设“三化两型”城市的步伐。

举措务求实效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就“三化两型城市”为全市领导干部作专题辅导报告时要求,各级党委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把郑州建设成“三化两型”城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迅速行动起来,切实把建设“三化两型”城市作为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加快推进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抓手,摆上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常抓不懈,务求实效。 要进一步加大思想解放的力度,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促进改革的大深化,推动开放的大突破,加快郑州“三化两型”城市建设步伐。

郑州必须学习借鉴先进城市的经验。纵向来看,郑州城市建设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横向比较,郑州城市建设发展与国内先进城市特别是与国外发达城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要认真学习芝加哥、法兰克福、新加坡、香港、上海、深圳等国内外先进城市经验,加快郑州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在城市发展目标定位上,要立足建设大都市,拉高坐标,大手笔、大气魄谋划,敢于向世界先进城市看齐;在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上,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注重城市内涵增长和质量提升;在城市发展思路和举措上,要坚持规划先行,建管并重,始终保持创新的勇气、昂扬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